11日上午,在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丹麻鎮松德村的一戶莊廓院外,一對土族母女坐在樹蔭下繡花。“一針兩線,上拉下盤。”不久,繡布上一朵鮮艷的“太陽花”慢慢綻放開來。
“都說盤繡是母女傳承,但是這幾年我教的最多的是其他農村婦女,自己的女兒也只是抽時間,還好她回心轉意,現在的技藝已經能趕超我了。”李發秀說。
互助縣地處青藏高原東部,為中國唯一土族自治縣,盤繡流傳其中。傳承在母女之間的獨有繡法,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2006年土族盤繡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李發秀被中國文化部門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土族盤繡傳承人。
“雖然盤繡圖案精美、結實端莊,但制作過程費時費工,況且盤繡也沒有機器可以替代,現在從事盤繡的土族姑娘不多了,這個技藝面臨失傳。”李發秀說,就連自己的女兒趙琦當年也選擇外出上班,放棄了盤繡的學習。
2011年的一天,下班回家的趙琦看見母親正在為一件藏袍的衣領和衣襟邊縫制盤繡,一針一線和平時沒有什么差別。但在近一年的縫制后,青海玉樹的黑陶藝人白瑪群加穿上盤繡藏袍,那種精致和豪放的融合讓趙琦為之一振。
白瑪群加感慨:“這么精美的盤繡藏袍我第一次見,土族與藏族的文化融合一定會讓更多人喜歡。我想把它買下來,帶到玉樹為你們打市場。”
而母親的一番話讓趙琦心里很不是滋味。“我現在年紀大了,眼睛不太好,做這個慢得很。眼看老一輩人留下的優秀文化就要失傳,我也沒有一個可以保護和發展土族盤繡的繼承人。”李發秀說。
在多年的工作中,趙琦看到了當地政府和土族阿姑們對盤繡技藝的挖掘、保護和傳承,但作為國家級非遺文化傳承人的女兒卻不能分擔母親的責任,她覺得格外慚愧。于是每次下班看到母親在做盤繡,不論是抱枕還是腰帶,她都會在羨慕之余自己動手繡上一會。
看到女兒重新拿起了針線,李發秀便手把手教了起來,心里也有了些許安慰。“只有年輕人愿意去學,盤繡才能得以保護傳承,也會世代延續。”李發秀說。
近幾年,隨著搶救和保護土族盤繡工作步伐加快,當地官方相繼組織了各類土族盤繡培訓班,舉辦“盤繡進校園”等活動,多次邀請李發秀擔任培訓教師,為年輕人傳授盤繡技藝。
在松德村,目前依靠盤繡為家庭創收的土族婦女,已占全村婦女總數的60%以上。依靠這門傳統的手工技藝,農閑時節,每名土族婦女人均可增收4000多元人民幣。如今,李發秀已經帶出了1500多名徒弟。
“作為傳承人的女兒,我要傳承好母親的盤繡技藝,更要讓自己的女兒學習盤繡,重新實現盤繡世代以母女傳承的傳統”。趙琦動情地告訴記者:“我想通過廣泛的宣傳和呼吁,讓土族阿姑們從小接觸土族盤繡,在潛移默化中把這門古老的刺繡技藝傳承下去!”
責任編輯:趙睿
- 海南省級非遺項目瓊僑歌謠:唱到海外總是情2018-08-14
- 非遺傳承人柏開花:穿針引線“鎖”住民族文化2018-08-14
- 山西基層非遺保護工作者尚向斌:非遺文化亟需產業化2018-08-10
- 舞動青春 情牽兩岸2018-08-10
- 將傳統工藝技法與現代設計相融合 非遺苗繡可以很時尚2018-08-09
- 荊楚非遺驚艷“湖北推介會”——探訪省非遺中心幕后團隊2018-08-07
- “深山集市”讓都市消費者體驗有溫度的非遺技藝2018-08-07
- 長江小城非遺傳承人:守得云開見月明2018-08-07
- 敦煌少兒傳統文化免費培訓 孩童2小時剪出“駱駝”2018-08-07
- 第二屆‘老北京非遺趴燕京有八絕舉行 非遺技藝綻放更大舞臺2018-08-02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貴州丹寨:古法造紙唱新歌2018-08-16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