筼筜湖蝶變見證了廈門生態文明發展歷程。福建日報記者 施辰靜 攝
東南網12月19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麗明 周思明)咖啡香氣在斑駁的磚石間繚繞,各色亞熱帶綠植生機盎然,文創雕塑和產品琳瑯滿目……而今走進聯發華美空間,初來乍到的游人很難將這座時尚優雅的文創園區與幾十年前的廈門經濟特區發祥地聯系起來。
40年斗轉星移,當年的重型工業設備早已不知去向。精妙的創意和科技,成為新的動力之源,驅動著這座園區以另一種形式奔騰運轉——這一切,渾似廈門經濟特區的壯闊變革。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62倍,工業增加值增長563倍,財政總收入增長692倍,城市建成區面積擴大8倍以上;以全省1.4%的面積,創造全省14.5%的GDP、26.2%的財政收入和近50%的外貿進出口額……40年來,經濟特區建設,催動廈門從封閉落后的海島小城,邁向高素質高顏值的現代化國際化城市。
“廈門經濟特區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根本在于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不移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奮勇前進。”在日前召開的慶祝廈門經濟特區建設40周年理論座談會上,廈門市相關負責人表示。
定機制謀長遠
擘畫高起點世紀藍圖
廈門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的首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孕育地、萌發地、實踐地。40年來,在廈門經濟特區建設發展的每一個重要階段和關鍵節點,習近平總書記都親自指引方向、擘畫藍圖。
“還記得1980年末,我騎了一個多小時自行車,才從湖濱東路騎到這里,一路山地連土坡,塵土飛揚。”日前,特區建設者代表之一、今年已75歲的劉新德隨著特區建設40周年學習體驗活動的腳步,再次踏入廈門經濟特區紀念館,而后又登高眺望湖里老工業區,撫今追昔,感慨萬千。
那時,在全國4個經濟特區中面積最小的廈門經濟特區建設剛剛起步,只能在區區2.5平方公里之內輾轉騰挪、艱苦掘進。直到1985年6月,國務院批準將廈門經濟特區范圍擴大到廈門全島和鼓浪嶼全島,特區建設才放開手腳。
經濟特區建設沒有先例可循,迫切需要新的決策指南,《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應運而生。新思想的種子,就這樣在廈門落地生根。
作為全國地方政府最早編制的中長期規劃,《發展戰略》高瞻遠矚,提出“三步走”戰略和“自由港”構想,厘清特區發展模式、城市定位、產業發展方向乃至生態環境等諸多重大問題,許多領先時代的理念舉措,已有跡可循。
步入新世紀,廈門加快實施跨島發展戰略;2010年,國務院進一步批準廈門經濟特區擴大到全市,并同意廈門擴大金融改革試點,建立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特區建設插上翅膀、飛越鷺江,開始根植腹地、經略海洋,空間格局不斷拓展,城市框架漸次拉開,功能區劃更加清晰,產業布局逐步完備。過去的一顆小小“海上明珠”,已成為擎動一方發展的強勁內核、催化改革進程的理想“試驗田”。
抓改革促開放
奠定高質量發展底色
牢記諄諄囑托,胸懷殷殷期望。在發展過程中,廈門經濟特區銳意進取,直面難題,為改革開放破冰探路。
實施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和“多規合一”改革,打造24小時不打烊隨處辦政務服務,60個事項秒批秒辦;率先在全國試點“一照一碼”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實現開辦企業全程電子化,納稅服務指標全國第一;積極發展離岸金融、融資金融、科技金融等業態,私募投資管理機構紛紛集聚……今日之廈門,已成為中國重大改革先行政策密度最高、力度最大、措施最集中、效果最突出的系統集成地之一。
“一路走來,廈門市、海滄區對我們的支持力度很大,但我們更看重的是廈門優越的營商環境。”廈門萬泰滄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李世成說。前不久,該公司生產的國產二價人乳頭瘤病毒疫苗(馨可寧)正式通過世界衛生組織預認證,可供聯合國系統采購,成為廈門高新技術企業“走出去”的突出代表。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優越的營商環境吸引各類優勢產業不斷集聚,形成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先進制造業為支撐、都市現代農業為基礎的現代產業體系。平板顯示、計算機通信設備、生物醫藥、半導體和集成電路等12類產業串鏈成群,其中已有9個產業鏈群規模在2020年底突破千億元。
開大廈之門,擁四海風濤。廈門全面深化兩岸交流合作和對外貿易,尤其是深入服務“一帶一路”建設,著力推進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伙伴關系創新基地建設,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打造“雙循環”戰略重要支點。
2020年,廈門外貿進出口總額達6915.77億元,占全省比重達49.3%;“廈門制造”銷往220多個國家和地區,形成遍布全球的多元貿易市場;實際使用外資166.05億元,占全省比重達47.7%。
平衡協調發展
擦亮高顏值城市名片
世界文化遺產地、全國文明城市“六連冠”、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立足改革成果和建設成就,廈門經濟特區牢記使命,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破題探路。這一系列榮譽,正是廈門取得的亮眼成績。
“廈門經濟特區的改革,有一條在全國都比較可取,就是既有創新性,也有協調性,將改革發展的速度、力度,與人民群眾可接受程度統一起來。”一位廈門市老領導表示。
黃發垂髫怡然自得,噓寒問暖聲聲入耳,走進思明區深田社區圖強小區,溫暖祥和的鄰里情隨處可感。作為老舊小區,這里也曾出現居住人口老化、小區功能落后等“城市病”,但并沒有被簡單地一遷了之,而是通過黨建引領,引入社會力量推進社區微治理,通過社區綜合服務融通黨群鄰里關系。在黨群齊心治理改造下,并不寬敞的小區空間中,小食堂、會客廳等“微空間”便民設施而今一應俱全,社區功能開始復蘇。這里發源的“近鄰”模式,已在廈門乃至更廣范圍內推廣復制。
在廈門海拔最高、最偏遠的高山軍營村和云上白交祠村,2020年集體經營性收入分別達72.9萬元和63.76萬元,人均年收入分別達41665元和41280元,兩村游客量超過35萬人次,旅游收入超過300萬元……“這要感謝當年‘山上戴帽,山下開發’的綠色發展理念,讓我們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放棄生態換取一時的經濟利益。而今,綠水青山真的變成了金山銀山,憑借優越的生態,近年來這一帶旅游、研學產業不斷發展,鄉親和大學生也開始返鄉興業。”同安區蓮花鎮軍營村黨支部副書記蘇海亭說。
處處有美景,街巷溢文明。通過不斷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廈門生態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齊飛。當前,廈門全市已擁有公園150個,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4.6平方米;實名注冊志愿者74.8萬名,志愿服務團隊4600余個,志愿服務驛站100多個。
40年風云際會,大潮激蕩。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成長壯大的廈門經濟特區,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而今,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廈門經濟特區凝心聚力再出發,必將在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超越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責任編輯:趙睿
- 廈門:人均綠地從“一張床”到“一間房”2021-12-16
- 廈門經濟特區建設40年 超22萬人樂享住房保障紅利2021-12-14
- 廈門市為在廈臺胞提供“全覆蓋式”暖心服務2021-12-10
- 22國駐華使節團點贊廈門經濟特區發展成就2021-07-15
- 廈企舉辦“廈門經濟特區40周年”迎慶活動2020-11-04
- 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2020-10-26
- 《廈門經濟特區郵政條例》2020年10月1日起施行2020-08-31
- 積極建言助推軌道交通建設 為廈門經濟特區事業發展做貢獻2019-10-14
- 中共福建省委關于認真學習《習近平同志推動廈門經濟特區建設發展的探索與實踐》的通知2018-07-03
- 習近平同志推動廈門經濟特區建設發展的探索與實踐2018-06-26
- 最新廈門新聞 頻道推薦
-
廈門自貿片區:改革立足高起點 開放創新不止2021-12-19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