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填埋場修復后處處綠意盎然。
大件垃圾處置廠。
清新的空氣,整潔的路面,生機盎然的綠地……如今這個風景宜人的紅廟嶺循環經濟生態產業園,實在讓人無法將它和昔日臭氣漫天、污物遍地的垃圾填埋場畫上等號。
2017年11月,福州市政府吹響進軍垃圾循環利用產業號角,批準通過紅廟嶺園區專項規劃,園區規劃用地總面積5371畝,建設涵蓋垃圾焚燒、填埋和餐廚、危廢、廚余、大件、飛灰、爐渣、滲濾液等所有生活垃圾處理的綜合體系,涉及22個項目,總投資約42.6億元。全面建成后,日處理能力可達到4600噸。目前16個主要項目已竣工并投入使用。
楊立宏于2016年調入福州市城市管理委員會任副主任,分管紅廟嶺園區建設相關工作。他說,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按照“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循環經濟模式,福州市在垃圾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紅廟嶺園區就是這一實踐的成果。
各進各門 再生利用
每天一早,一輛輛標識明晰的垃圾車,載著分類好的垃圾,魚貫馳向紅廟嶺的各個處理廠。
園區內,專門處理餐廚垃圾的福州中城科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生產車間里,兩條處理線吞吐著廚余垃圾。一輛廚余垃圾車輛后退到機器前,工作人員摁下操作臺上的一個按鈕,裝在車廂里的剩飯剩菜就被倒入接料斗里。“廚余垃圾經過粗分、精分、濕熱水解、固液分離,再通過離心機進行油、液、渣三相分離,以及厭氧發酵、沼氣凈化、沼渣脫水、污水預處理等環節,最后處理回收出沼氣、油、水、堆肥原料等可利用物質。”公司生產部長賈記兵介紹。
“廚余垃圾都是寶。”賈記兵說,“油脂可以制成生物柴油,而液體和固渣將進入罐子里進行高溫厭氧發酵,由此產生的沼氣經過凈化后,用于廠內燃氣鍋爐供熱,使設備保持恒溫運行,這就形成項目內部的小循環。隨著垃圾分類的推進,濕垃圾收集量的提高,我們還可以將剩余的沼氣用于發電。”
在一幢銀色建筑內,幾輛標識“危廢”的垃圾車正在往封閉的設備內傾倒垃圾。
紅廟嶺垃圾綜合處理中心主任鄭延斌說:“目前全市每天產生近5噸有害垃圾,而我們一期投產的處理規模是16500噸/年。在這里,它們被按照不同的化學成分和熱值進行分類,除了含汞物質,其他都采用‘回轉窯+二燃室’方式,將危險廢物內的有害成分進行高溫焚燒,焚燒后高溫煙氣采用配套SNCR脫硝的余熱鍋爐進行熱量回收,廢渣、廢液通過層層過濾工序,達到歐盟標準后才排放。”
園區內一座四面玻璃的“陽光房”十分顯眼,在這里許多碎木塊被送上傳輸帶。福州大件垃圾(園林)處置廠負責人何道斌說,大件垃圾先被運至集散點,由管理人員進行初步拆解和分類。優質木材和可翻新物件進行回收利用,剩下的在這里進一步“淘寶”。
何道斌說,這里每天可處理100噸大件垃圾、60噸園林垃圾。經過粗分和拆解的大件垃圾被大型自動化行車抓入進料口,沿著傳送帶輸送到破碎設備中。經過磁選,金屬可以被吸出并回收。園林廢棄物大于5cm木材外賣變現,小于5cm的就和園林保潔垃圾、沒有回收價值的木碎及布料等送到焚燒發電廠處理。
焚燒發電 爐渣成磚
位于園區中心的垃圾焚燒發電廠三期項目造型時尚,煙囪是現代感十足的四方體。幾輛黃標垃圾車駛入全透明封閉式通道,開啟垃圾“升級”之路——垃圾投入焚燒爐進行充分燃燒,產生的熱能轉化為蒸氣,進入汽輪發電機組產生電能。
焚燒發電廠負責人陳榕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焚燒1噸垃圾可以發電280千瓦時,焚燒設計總量約4200噸/天,若實現全部焚燒,每天可發電117.6萬千瓦時,可以滿足一般小城鎮一天的用電需求。
“其他所有垃圾最后都會進入焚燒發電環節,焚燒后剩下的爐渣可以生產成透水磚,用在市政建設上。”記者跟隨楊立宏走進爐渣綜合利用場,他指著積木似的碼放在廣場的灰色磚塊說。
在這個爐渣綜合利用場,爐渣經過預處理分離了金屬,使爐渣顆粒均勻,再通過加工制造成九孔磚和透水磚。據計算,1噸爐渣能夠生產315塊透水磚。
三個循環 科學處置
在紅廟嶺循環經濟生態產業園,垃圾循環利用始終貫穿其中。
楊立宏向記者介紹,園區建設體現了垃圾處理產生的“三個循環”。“首先是大循環:生產、生活產生的廢棄物,經園區內的垃圾處理設施成體系處理后變成電、水、生物柴油等資源,再回到生產生活中;其次是中循環:園區各項目之間物質和能量的循環。比如協同處置項目,它能將廚余廠、餐廚廠厭氧發酵產生的沼渣,滲濾液廠處理滲濾液后產生的污泥,大件園林廠破碎垃圾后產生的木屑、皮革等各個廠無法在其工藝環節中處理的廢棄物,集中到協同項目的RDF設備,經脫水、造粒最終用于焚燒發電;最后是小循環:園區單個項目內部物質和能量的循環。比如在廚余垃圾處理中,通過發電機組余熱鍋爐產生的熱水用作高溫厭氧罐的熱源,沼氣用于自身生產用電需求和上網發電,沼渣脫水后富含養分和有機質,廚余廠堆肥車間采用好氧堆肥技術將其進一步轉化為腐殖質,用于園林綠化的基肥。‘三個循環’確保進入園區的廢棄物100%得到安全處置。”
楊立宏說,園區全面建成后,將形成完整的垃圾分類處理體系,園區內各類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實現垃圾分類處理、資源循環利用、廢棄物有效處置的無縫高效銜接體系。同時,在最大程度上實現生活垃圾的資源化利用。總結來說是“一進四出”,即進入園區的生活垃圾經過專業處理將產出:電、沼氣、磚和油。
紅廟嶺產業園就好比一口“聚寶盆”,被人類丟棄的垃圾進了這個門,經過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理,化身為寶,再次回到城市中。
(記者 魏桂蓮 通訊員 許流欽 實習生 王凌焜 文/圖)
責任編輯:趙睿
- 福州倉山區城門鎮千年古槐生病 專家來會診2020-08-21
- 福州重點整治駕培六類行為 專項行動為期三個月2020-08-21
- 福州兩項補貼可線上辦理 下載“榕e社保卡”APP提交申請即可2020-08-21
- 福州事業單位又招一名臺籍醫學碩士2020-08-21
- 鼓樓區法院民事訴訟程序改革走在全市前列2020-08-21
- 福州:養老不離家 空巢不空心2020-08-21
- 福州便利店目標:讓你驚嘆“這也能?!”2020-08-21
- 乘客遺落卡包 司機猜出密碼盜刷3萬元2020-08-21
- 福州鼓樓區檢察院出臺一系列舉措培養青年干警2020-08-21
- 福州新增無癥狀感染者11例 均為馬達加斯加輸入2020-08-21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福州倉山區城門鎮千年古槐生病 專家來會診2020-08-21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