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記者魏雅琪攝
7月12日上午,天氣晴朗,艷陽高照。在西寧市新寧廣場,來自全省各地近五百名民間“繡娘”們排成浩浩蕩蕩的方陣,進行激烈的技藝大比拼——以“民族團結·巧手繡錦·守望家園·追夢新時代”為主題的全省首屆“民族團結進步”刺繡展暨刺繡大賽在這里拉開序幕。
刺繡是一種參與人數最多、應用最廣泛、影響最長久、與人民生活最密切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一直延續不斷,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民間刺繡是青海民族文化中的一枝艷麗的奇葩,在人民生活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反映了青海各族人民對于生活的無限熱愛,對于美的執著追求。
青海民間刺繡的種類豐富多彩,有實用類、裝飾類、禮儀類、工藝類、服飾類等。落實到具體項目,有辮筒、腰帶、錢褡、圍肚、鞋襪、針扎、荷包、枕頂、錢包、筆包、門簾、苫單、帳篷、唐卡、服飾等,幾乎涉及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
青海民間刺繡的繡法也比較多,經過長期實踐,青海人把它規范成為自己的繡法,有自己的名稱,有平繡、鎖繡、網繡、切針繡、參針繡、窩針繡、拉繡、掛繡、挑繡、盤繡、剪貼繡、堆繡、剁針繡、釘線繡、打子繡、十字繡、絲帶繡、氈繡、藏繡、皮繡等幾十種。根據不同的用途,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內容,采用不同的繡法,最終成為艷麗無比的民間藝術品。
青海刺繡有自己鮮明的特色。世居青海的各民族都有自己亮麗的刺繡藝術,在刺繡中充分展示了本民族的理念與風格,反映了他們的民族精神和意識;青海地域遼闊,刺繡遍布全省各地,在刺繡上完全體現出了地區差異,形成不同地區刺繡的品種和風格。
刺繡藝術是該省各民族婦女世代傳承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要分布在該省河湟地區,輻射海南、海西、黃南等地,從事人員主要為漢、藏、回、蒙古、土、撒拉族婦女。經過多年的保護傳承實踐,熱貢藝術(堆繡)、土族盤繡、湟中堆繡、河湟刺繡、貴南藏繡、蒙古族刺繡等先后列入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近年來,依托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保護,通過“尋根行動”“研培計劃”等一系列扎實有效的保護舉措,刺繡藝術得到進一步繁榮發展,形成了種類豐富、特色鮮明、傳承有序、成效明顯的發展格局。
如今,刺繡藝術已成為該省廣大農牧區婦女通過傳承保護弘揚傳統文化,在家門口增收致富的重要手藝之一。
刺繡大賽現場,隨著比賽的一聲令下,參賽藝人們便爭先恐后,各顯神通,忙得不亦樂乎……
今年77歲的李芝蘭來自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昂思多鄉。她是一位民間刺繡藝人,擅長繡品圖案的構圖繪畫及裝飾品刺繡。所繡作品針法細密,手法新穎,繡面平光,件件都算得上是藝術珍品。六十年來她從未間斷刺繡,當地人稱她為“巧女子”。當她聽說要舉辦刺繡大賽的消息后,12日上午,手拿裝滿自己刺繡作品的大包小包,來到西寧找到大賽的工作人員。她說:“我一輩子就喜歡刺繡,非常想參加這次比賽。”工作人員看到老人為了參加比賽,不顧自己年事已高,頂著烈日從家鄉跑到西寧來報名,立馬破例給她報上了。這次比賽,了卻了李芝蘭一輩子的心愿,在大賽中獲得創新獎。
傳統刺繡與時尚圍巾、服飾相結合,與裝飾品相結合……經過兩天的緊張角逐,各類獎項決出。“西寧刺繡”傳承人陳玉秀不斷創新,將蘇繡、湘繡等繡法的精髓融入其中,榮獲一等獎。“我從小就喜歡刺繡,看著艷麗的絲線在針尖變化成生動的花鳥,那種喜愛就在我心里扎了根。刺繡大賽無疑是一個最好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我們這些‘繡娘們’可以交流心得、切磋技藝、共同進步。”陳玉秀將“西寧刺繡”與現代設計融合在一起,她的作品成為個性消費的“暢銷品”,也讓久藏深閨的傳統刺繡藝術走進現代生活。
一針一線皆見情,一花一葉總是春。在青海美術館展廳,結合該省實際,組織土族盤繡、湟中堆繡、貴南藏繡、河湟刺繡、蒙古族刺繡、湟源皮繡等類別的刺繡成品參展。展覽分致敬經典、巧手繡錦、一針一線、針上流韻四個展區。致敬經典展區主要以展現該省各民族歷史上優秀的傳統刺繡作品為主;巧手繡錦展區主要以近年來各民族婦女刺繡作品為主,體現刺繡藝術的保護成果;一針一線展區重點展示該省盤繡、堆繡、河湟刺繡、藏繡等刺繡技藝的工具、花樣等;針上流韻展區主要展示傳統刺繡融入現代生活的新亮點。
“刺繡藝術展以展示、展演為載體,充分展現全省各民族刺繡藝術的保護成果,增強刺繡藝術從業者的文化自信,激發他們的創業熱情,體現各民族團結協作、共建家園的精神風貌,助推該省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區創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文化名省戰略的實施。”省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辦公室負責人如是說。(記者李欣)
責任編輯:趙睿
- 塞浦路斯傳統刺繡手工藝恐后繼無人2018-07-23
- 貴州丹寨:賽指尖技藝傳手工非遺2018-04-26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貴州丹寨:古法造紙唱新歌2018-08-16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