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武漢市成為中國第四個榮獲“設計之都”的城市,湖北省委副書記、武漢市委書記陳一新表示,將攜手武漢紡織大學打造中國時尚名城,積極保護和傳承漢繡技藝,重振漢派服裝榮光。日前,光明日報以“把“非遺”搬進大學課堂”為題,報道了武漢紡織大學構建“非遺”特色校園文化,通過守護“非遺”培育特色校園文化,激發“非遺”活力,打造“非遺”傳承的重要陣地。讓我們來看看武漢紡織大學是怎么做的吧!
做“非遺”的守護者
湖北省有著悠久的紡織文化,黃梅挑花、陽新布貼、紅安繡活、漢繡等多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此薈萃。其中,漢繡作為楚文化的代表,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它是唯一注重“男工繡”的繡種,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吸引了紡大師生的注意。早在2005年,紡大服裝學院的教師就已開始深入武漢、荊州、洪湖、仙桃、荊門等地,尋訪漢繡藝人,通過考察、走訪,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細致的調研。老藝人散失、研究資料匱乏等狀況令人心寒。“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活態的傳統文化。但令人憂心的是,許多像漢繡這樣的項目,如今只剩下一口氣,再不加以積極的保護和傳承,恐怕就要走向滅亡了。”最早進行漢繡研究的專家、紡大教授馮澤民感慨,“我們得做點事,先讓‘非遺’活過來。”
30多年前,馮澤民被診斷為視網膜色素變性癥,視力下降,只能靠余光觀察。在這種情況下,他仍然一門心思撲在漢繡文化的研究上。30多年來,他帶領著學校漢繡研究團隊,深入民間尋找漢繡傳人、訪問大師,搜集整理漢繡資料,甚至尋訪到了52年前為人民大會堂湖北廳繡織的漢繡掛壁的作者,同時還收集到了許多漢繡老繡品的珍貴資料,形成了《中國刺繡“非遺”的傳承與發展——基于湖北省武漢、荊沙、洪湖地區漢繡流派的調查研究》等多篇研究報告,完成了《漢繡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文集》《荊楚漢繡》等多部專業著作,一定程度上填補了漢繡研究的空白。
紡大服裝學院教授、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葉洪光愛“繡”如癡。20多年來,他走訪了全國30多個省市自治區,翻山越嶺尋找民族織錦,花費百萬用來購買手繡的舊衣服,辦了家“非遺”傳習館,用于展覽和教學。紡大研究生魏利粉說:“在我們學生眼中,葉老師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刺繡‘非遺’守護者。”
在“十三五”發展規劃中,武漢紡織大學繼續將非遺作為學校文化建設的中心工作,除了加快建設“紡織非遺館”加大對社會的傳播普及外,還將依托自身的學科特色,在紡織產業鏈上加強非遺產品的產學研合作,利用設計人才優勢對傳承人進行現代時尚互動,邀請校友企業參與開發更多非遺衍生品。學校還在積極籌備非遺產品的“走出去”,將挑選漢繡、黃梅挑花、紅安大布等傳承人的優秀作品送出省外和俄羅斯等國參展,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培養“非遺”傳承人才
多年來,紡大形成了守護“非遺”的傳統,學術研究與人才培養并重,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優勢。
2010年,紡大發揮本校學科優勢與專業特色,將漢繡、西蘭卡普等極具楚鄂風情的非遺項目引進校園、搬入課堂,開設公選課,并聘請楊小婷等“非遺”大師擔任客座教授。課程初設便成了校園熱門,經過多年的發展,已成為紡大的品牌課程,在校內外樹立了良好的口碑。
服裝學院的學生張子奕大一下學期選了漢繡課,并在大二下學期完成了兩幅作品。第一幅作品《蘭花》還被老師推薦參加了2015年武漢市文化局舉辦的“非遺文化十年作品展”。她說:“漢繡課讓我見識了漢繡的魅力,也讓我意識到漢繡傳承創新的現實意義。非遺如此美好,希望自己也可以成為一名非遺守護者。”
近年來,紡大采用漢繡大師和專業藝人教學的模式,用針線將“非遺”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傳遞給學子,并通過開設非遺專業,為更多學生提供專業學習機會,一大批本科生、研究生來到紡大進行紡織服裝“非遺”項目的學習和研究,成為“非遺”文化傳承與發展的一分子。
為了幫助非遺傳承人群、老民間藝人等擺脫“空有一身手藝而無法適應市場需要”的窘境,2016年,紡大依托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開設了非遺培訓班特色項目,邀請老藝人“入校深造”,接受時尚的洗禮。非遺培訓班精心設計配色方法、藝術創意設計、非遺衍生品開發、刺繡在服裝中的運用等課程,對學員進行系統的理論指導,提高老藝人的現代文化藝術素養、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帶領老藝人走上時尚前沿,使他們的作品能夠適應當下市場需求,既具有經濟價值,又能服務社會,這也吸引了更多的人來參與學習、傳承技藝。
“高校作為頂尖人才聚集地,是文化建設的中流砥柱。武漢紡織大學積極響應十九大堅定文化自信的號召,主動承擔起了文化傳承與保護的責任,依托本校紡織、服裝等學科特色,打造出‘非遺文化’校園特色。”紡大黨委書記韋一良介紹。如今,“非遺”文化在紡大已經由活過來發展到火起來,并走出校園,產生了良性的連鎖效應。
責任編輯:趙睿
- 2017非遺保護工作: 踏著時代的節拍闊步前進2018-01-12
-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互聯網+非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2018-01-10
- 他們大概是最“懷舊”的人,用樸素的堅持延續貴州“非遺”血脈2018-01-09
-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貴州“非遺”鋪就美麗脫貧之路2018-01-05
- 29項武漢市市級非遺項目公布 武漢民謠、五芳齋湯圓榜上有名2018-01-05
- 網媒山西看非遺:拍“案”叫絕!傳統家具成為山西非遺的明信片2018-01-02
- 56個民族非遺文化保護傳承中心在天津開館2018-01-02
- “春雨工程”湖北文化志愿者同江行活動成功開展2018-01-02
- 第三屆湘贛鄂皖四省非遺聯展亮相湖南長沙2018-01-02
- 龍巖長汀保護非遺 留住文脈鄉愁2017-12-29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探訪羅源“非遺”傳承人之家:讓“非遺”活起2018-01-15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