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由中央網信辦和文化部聯合主辦的“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網絡傳播活動,自9月15日啟動以來,走過了貴州、福建、山西、湖北四省,有序推進,反響熱烈。來自近百家新聞媒體的200多名編輯記者,通過親身體驗、實地采訪,被非遺之美、傳承人的故事深深打動,并以樸實、親切、生動的新聞語言如實報道,打開了一扇網民了解、關注非遺的新窗口。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的記憶載體。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了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總數最多的國家。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數據顯示,全國僅不可移動文物就有76萬多處。這些精彩絕倫的中華“非遺”,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堪為民族精神傳承、文脈賡續的重要象征,也是人們堅定樹立文化自信的寶貴源泉。
“非遺”若不能隨著時代演進和發展,必然會缺乏生機與活力。而今隨著互聯網的井噴式發展,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形式已經成了非遺文化發展的重要載體。此次活動期間,貴州的侗布、刺繡、造紙,福建的惠和影雕、蔡氏漆線雕,山西的堆錦、剪紙、面塑,湖北的漢繡、黃梅挑花、孝感雕花剪紙等一些傳統工藝,都以喜聞樂見的方式走近網民、吸引網民、感染網民,為開創非遺保護的新局面提供了嶄新的思路、想法。
“網風”勁吹,“非遺”保護和傳承更有生機和活力。當前“互聯網+文化”已經進入了文化建設的戰略層面,《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就提出實施中華文化新媒體傳播工程等具體項目。“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網絡傳播活動,通過網絡既保護了瀕臨失傳的傳統老手藝,也發掘了個性化、生活化、有歷史感的年輕匠人作品,為“非遺”作品帶來了更大的經濟價值空間。
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古老的非遺開始時尚起來、年輕起來。今年以來,蘇繡、油紙傘、惠山泥人、口技、以及四川巴中皮影戲等,就紛紛出現于騰訊手游《尋仙》中。“拾翠”“妙趣剪紙”“東家”“手工客”“哇陶”“慢藝手工匯”等手工藝類移動應用,更是如同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以至于2017年還被稱為“非遺直播元年”,“非遺”借助互聯網越來越走進人們視野。
文化是國家軟實力的核心要素,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的根基。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此次“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網絡傳播活動,就能夠通過融通多媒體資源充分展現“非遺”之美,借助網絡元素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機與活力,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濃郁炎黃兒女文化自信、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楊飛)
責任編輯:趙睿
- 他們大概是最“懷舊”的人,用樸素的堅持延續貴州“非遺”血脈2018-01-09
-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貴州“非遺”鋪就美麗脫貧之路2018-01-05
- 29項武漢市市級非遺項目公布 武漢民謠、五芳齋湯圓榜上有名2018-01-05
- 網媒山西看非遺:拍“案”叫絕!傳統家具成為山西非遺的明信片2018-01-02
- 56個民族非遺文化保護傳承中心在天津開館2018-01-02
- “春雨工程”湖北文化志愿者同江行活動成功開展2018-01-02
- 第三屆湘贛鄂皖四省非遺聯展亮相湖南長沙2018-01-02
- 龍巖長汀保護非遺 留住文脈鄉愁2017-12-29
- “文脈頌中華”古琴非遺走進北京北部文化中心2017-12-26
- 線牽萬物連天地 獅舞千載動乾坤——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霍童線獅”2017-12-14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快訊!福州通過一批任免決定!福州市監察委副2018-01-1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