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三明11月7日電 (記者 雷朝良 陳渴 姜光偉)第十九屆海峽兩岸(三明)林業博覽會暨第三屆海峽兩岸(三明)鄉村融合發展論壇7日繼續舉行,福建三明借力這一展會深化兩岸林業交流合作,推進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
三明這座城市綠意盎然:森林面積2718萬畝,森林覆蓋率77.12%,森林蓄積量2.1億立方米,林地保有量2848萬畝,濕地面積0.81萬畝,建有自然保護地58個、面積35.25萬畝,森林負氧離子平均濃度達1500個/立方厘米……
一串串數據勾勒出三明綠色“生態版圖”,與之密不可分的,是三明堅定不移地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發展建設各方面、全過程的實踐落地。
點“綠”成金促發展
作為全國首個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試驗區和林業改革發展綜合試點市,三明市立足于生態優勢,搭建海峽兩岸林博會廣闊平臺,堅持“以林為橋、溝通兩岸、加強合作、共同發展”,發展鄉村旅游、森林康養、林下經濟等生態型產業,不斷拓寬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通道,走出以“綠”生金的發展新路。
“這里和家鄉新北的緯度、氣候相似,清流的天氣稍微冷一點,更適合種植櫻花。”臺商簡文通在臺從事櫻花種植多年,一次偶然機會,他相中了清流適宜櫻花生長的氣候,在當地政府幫助下包下2000畝荒山,將櫻花園落地于此。
如今,他的櫻花園已是大陸單體面積規模最大、數量最多、品種最全的櫻花基地之一。2018年開園以來,累計接待游客超120萬人次,今年為企業和當地百姓創收近2500萬元,實現一產三產全面融合發展。
三明竹林資源豐富,當地搶抓“以竹代塑”“以竹代木”機遇,將竹木產業鏈納入全市重點特色產業鏈發展。去年全市林產工業產值突破1000億元,1200多家林業企業吸納4萬農民就業,人均年收入增加6萬元。
林業資源充分利用,林下空間“生生不息”。三明市科學發展林下經濟,建成崗梅、金線蓮、鐵皮石斛、茯苓等示范基地,林下經濟經營面積達448萬畝,帶動近23萬農民參與林下經濟經營,2023年實現產值179億元,產業富民效果日益顯現。
兩岸“鄉”伴促振興
2022年11月,三明獲批首個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試驗區。次年9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意見》提出“支持三明建設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試驗區”,為三明推進兩岸鄉村融合發展帶來重大機遇。
近年來,三明市鄉村振興路上融入了更多臺灣元素,(三)明臺(灣)鄉村融合發展不斷升溫。三明先后引進上趣智業、跨界自造等26個臺灣團隊為三明市90多個鄉村提供駐村“陪伴式”服務,覆蓋全部縣(市、區)。
設立“三明閩臺鄉建鄉創合作交流中心”,將臺灣社區營造、鄉村規劃理念與美麗鄉村建設實踐有機融合,探索通過鄉建鄉創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路徑,培育了5個閩臺鄉建鄉創合作的示范樣板。
“客”+文化促融合
6日舉行的第三屆海峽兩岸(三明)鄉村融合發展論壇,以“創新兩岸客家文化交流助力兩岸鄉村融合發展”為主題,來自兩岸及香港的專家學者圍繞弘揚客家文化傳承客家精神、深化兩岸客家文化交流互鑒、推進兩岸鄉村融合發展開展交流研討。
三明是客家大市,寧化石壁是客家先民由北向南大遷徙的中轉站,被譽為“客家祖地”。寧化石壁客家祖地先后被授予海峽兩岸交流基地、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等稱號。
三明依托客家祖地、朱子故里和生態資源等優勢,先后打造清流臺灣農民創業園、寧化石壁客家祖地、沙縣小吃文化城等7個國家級、7個省級對臺交流平臺,每年常規舉辦有較大影響力的各類涉臺交流活動30多場次,累計吸引了超百萬臺胞前來參訪交流。
責任編輯:莊婷婷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海峽兩岸教師研討基礎教育新思路2024-11-07
- “漂流與離散——遷臺歷史文物展”在臺北開展2024-11-07
- 第十九屆海峽兩岸(三明)林業博覽會在三明開幕2024-11-07
- 最新臺灣新聞 頻道推薦
-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新版《閩臺緣》主題展覽成泉2024-11-07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