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住在家里既方便又安全,幸福感滿滿!”近日,在羅源縣起步鎮桂林村,71歲的葉偉家中進行了適老化改造。“坐便器旁為老人配置上翻扶手,同時配置了洗澡椅,老人以坐姿洗澡舒適且安全,兩邊扶手幫助老人家更容易站立起身,在不使用時,可折疊不占空間。”葉偉對家中新添設施非常開心。
金秋時節,記者走進桂林村,蜿蜒村道干凈整潔,幢幢民房錯落有致,讓人心曠神怡。近年來,在鄉村振興的推動下,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都得益于2021年3月福建省制定出臺《關于深化閩臺鄉建鄉創融合發展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開始推廣閩臺鄉建鄉創合作模式,越來越多臺灣優秀團隊跨海而來,投身夢想的大舞臺。2023年,起步集鎮榮獲第二屆海峽兩岸鄉建鄉創獎“鄉建類金獎”。去年以來,起步鎮閩臺鄉建鄉創進入了“2.0”升級版本——“樣板集鎮+樣板村+周邊村帶動連片文旅發展”,桂林村就是其中之一。
群眾參與,種好鄉建“試驗田”
“在政府幫助下,對老房子的外觀進行了修繕改造,就像為一幢幢農房穿上風格統一的新衣裳,好看極了。”桂林村村民說起村里人居環境提升特別滿意。
“守護好村莊的根本并不只是留住‘殼’,而是要讓村民愿意繼續住下來。”臺胞、福州念念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總經理王佳凌說,在推進閩臺鄉建鄉創合作樣板村建設過程中,團隊把重點聚焦在“人”的身上。所以,鄉建鄉創項目落地桂林村以來,無論是實施舊房改造,還是推動產業轉型,都把群眾參與、群眾受益擺在突出位置。前期臺灣設計團隊與起步鎮、桂林村干部配合,通過走街串巷和座談會,征集、吸納居民意見,梳理成最終實施的35個項目。
“父親常年獨自生活在老宅,不愿意搬離,老宅布局不合理,還有上下臺階,出入也不方便,我們很不放心。”葉偉的兒子趁著村里開展閩臺鄉建鄉創項目,在一次村民代表大會上提出了意見。“我們樣板項目其中就有適老化、宜居化、民宿化三類農房改造內容,你的提議適合桂林村當前獨居老人的狀況,一定會將其列入改造計劃中。”王佳凌積極回應道。
桂林村居住著60歲以上老人400余人,占常住人口一半以上。“適老化改造并非‘一刀切’的標準化流程,而是結合老年人的實際需求、家庭實際居住環境、老年人身體健康狀況等,制定具體改造方案后開展實施。”王佳凌說。設計團隊經過實地走訪了解到,上葉厝125號是一棟百年老宅,產權屬于多戶人家,葉偉老先生居住的是其中一間廂房。老宅門檻很高,不利于老人行動。在不破壞老宅整體的前提下,設計師在老宅的側門設置了適老化斜坡和扶手,便于老人出入。同時,針對老宅內部存在衛生間空間擁擠的問題,調整了衛生間大小布局,增加了馬桶、扶手、防滑磚等,對廚房和餐廳也重新分區布局,增加了收儲空間,在老人臥室也增加了起夜燈、扶手、緊急報警器等裝置。
“幾個月來,村莊的樣貌大變樣,我都快不認識了!”桂林村村民肖朝香笑著說,閩臺鄉建鄉創讓村里變得更漂亮、更宜居,吸引八方來客。
在開展古鎮改造中,臺灣團隊還著力在公共空間上做文章。位于桂林村黨群服務中心對面的小廣場,過去被用作曬谷場和籃球場,經過臺灣團隊的設計改造,保留了小廣場的健身功能,同時在旁邊設置了文化長廊,講述村里的歷史文化,讓村民和游客了解桂林村的歷史風情,沿著湖井溪,還設置了休憩長廊,讓村民晚上觀賞“湖井映月”的景色,看露天電影,日子過得很愜意。
尋根啟智,喚醒歷史文化魂
桂林村歷史人文厚重,千百年來,20多個姓氏和睦相處,情同手足,尊賢惜才,蔚然成風。“桂林十八長衫”的故事被傳為佳話,他們是村里18位遠近聞名的能人志士,有的是文秀才、武秀才,回鄉辦學,掃除文盲;有的是醫術精湛的中醫師、西醫師,著說義診,造福桑梓;有的是實業家、社會活動家,實業救國,熱心公益……得益于良好的教育基礎,桂林村人才不斷涌現。
“在調查整理桂林村歷史文化資料的過程中,我們驚喜地發現,早在1997年,桂林村就有村老人會組織14位村賢達編撰了《桂林村史資料》,全書164頁,包含38篇資料文章,記錄了自民國時期以來桂林村人才濟濟、文風蔚然的景象。”王佳凌說,目前他們還計劃籌備《桂林村史資料(第二輯)》的編撰工作。
隨著城市化發展,年輕一輩對村情村史了解甚少,前人精心編撰的村史資料在歲月中蒙塵。臺灣團隊認為搶救村莊文化迫在眉睫。為此,臺灣團隊精心梳理搜集來的文化資料、老報紙、老物件等,研究成果在村部廣場以文化走廊的形式展示呈現。同時,他們還推出桂林村文化Logo,并籌建村史文化展示館。
但如何以一種更貼近村民的方式傳播村莊文化?桂林村想出了一個新點子——推出“桂林家書”系列短視頻。短視頻由桂林村老支書陳寧、駐村服務的福州市引進生夏溢、臺灣團隊老師王佳凌作為主要講述人,以桂林文化拾遺、風流人物、村景探秘為主題,向本村在外的村民宣傳村莊文化,將連續推出11期節目,讓這些珍貴的文化印記串珠成鏈,流傳下去。
“我在福州工作生活,看到這個中秋家書視頻,讓我感受到了來自家鄉的問候,很暖心,我也為自己的家鄉感到自豪!”第一期中秋家書視頻一經發出,就收到了村民的廣泛點贊。“系列視頻除了發布到網絡平臺外,每一個視頻還以二維碼的形式出現在桂林村的各個文化角落,讓每一位來到村里的人能通過手機掃碼,沉浸式體驗桂林村文化的魅力。”夏溢說。
搭建平臺,賦能鄉村產業興
為更好地完成項目,臺灣團隊還吸納返鄉青年作為新成員,開展文案設計、現場溝通協調等工作,沈陽鑫就是其中一位。“臺灣團隊把鄉村營造的經驗和理念帶到我們大陸,而我恰好是學設計的,就想利用文創來提升我們鄉村的知名度。”沈陽鑫說。
今年80歲的彭水淋老人是村里遠近聞名的“園藝大師”,他有事沒事就打理自己家門前的“小花園”,家門口的綠植被他精心修剪成“獅子”和“愛心”的形狀,引得人們贊嘆。“我們通過幾次拜訪老人之后,受益頗多,他給了我們很多村里綠化的建議。”王佳凌欣喜地說,他們還聘請彭老先生當他們設計團隊的“園藝師”,幫助村里綠化修剪,通過搭建群眾參與的平臺,讓村民共同為村莊建設出一份力。
像彭水淋一樣,參與到鄉建鄉創平臺中的群眾,在桂林村不勝枚舉。“桂樹成林”,桂林村的名字由此而生,鄉建鄉創團隊在桂林村種植了許多桂花樹,不少村民也參與其中,自發為村莊種植桂樹,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力量讓鄉建鄉創的成果像桂花的香氣一樣,在村里彌漫散發。
位于桂林村的七彩營地,是此次臺灣鄉建鄉創團隊最大范圍的改造。營地由3座房屋組成,這里融入了閩臺文化創意,通過改造裝修布置,完善設施,打造成集餐飲、展示、住宿、露營、研學、親子活動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公共空間。
一座座老建筑的活化利用,彰顯出閩臺鄉建鄉創為桂林村帶來的改變。七彩營地作為兩岸鄉建鄉創的成果之一,已經成為該村開展文化活動,用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重要平臺。
責任編輯:莊婷婷
- 兩岸媒體人共話攜手合作——“一起講好中國故事”2024-11-06
- 閩臺鄉建鄉創喚醒千年古鎮2024-11-06
- 第五屆兩岸媒體人峰會在京舉行2024-11-01
- 最新臺灣新聞 頻道推薦
-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新版《閩臺緣》主題展覽成泉2024-11-07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