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新南向”從娃娃抓起!從2018學年起,臺灣小學一年級學生將面對一門嶄新的“必修課”:東南亞7種語言。臺當局教育部門表示,這是為了讓小孩成為“臺灣新南向政策小尖兵”。
“必修”操之何急
臺當局教育部門負責人潘文忠近日出席活動時表示,2018學年將把東南亞國家語言列為臺灣小學必選一環,不論新住民(指外來移民)子女或是本地學生,都能接觸到多元語言學習機會,對臺灣與東盟國家接軌,會有更多利益。
臺“國教署原住民族及少數族群”教育科科長張世沛解釋,新住民語包括越南、緬甸、印尼、泰國、柬埔寨、菲律賓、馬來西亞等7種語言。小學階段,學生將從本土語言(閩南語等)和新住民語文任選一種成為必修,暫定每周一堂40分鐘。至于初高中階段則將新住民語文列選修,依學生需求彈性開課。
臺教育部門美其名曰,這是給學生多元語言選擇,讓新住民有學習母語的權利。然而東南亞語言是小語種,依常理,應在大學階段列為選修方向才合理?,F在竟列為小學生“必修課”,簡直是拿小孩子當“小白鼠”。其政治凌駕教育的本質,與此前恢復媚日“臺獨”課綱行徑如出一轍。
累的是下一代
學習中英文已經很辛苦,現在還要增加東南亞7國語言,臺灣年輕人對此怎么看?一項調查顯示,67.3%學生認為最需要加強英語能力,其次是日、韓語13.6%,認為需要學習東南亞語的僅2.4%。
即便在綠營支持者眾多的臺灣南部,多數學生家長也對這一新政策表示不滿。高雄家長湛秀英表示,東南亞語言納入課綱,師資首先是問題,臺灣雖然有東南亞移民,但并非不經培訓就可上崗教學,如果沒有好師資,只會誤人子弟。而此前臺教育部門也透露,已培訓出爐的教學人員,目前僅能滿足越南和印尼語師資需求。
臺南家長張緯中表示,東南亞語言可改用選修才藝方式,必修實在沒必要,只是增加孩子負擔。檀姓女家長認為,就算是東南亞外籍家庭孩子,長大若沒有回鄉發展,學了也沒用。
臺南市東區大光國小有130位外籍家庭學生,以往開過越南、印尼語課程,學生反映冷淡,僅20人參加。該校老師表示,小學生除國語,若還要挑一項語言,上小二要再學英語,一個孩子腦袋要塞進3種語言,感覺像在念大學。家長們說,政治凌駕教育政策,“累的是下一代”。
“新南向”撞南墻
臺當局的經濟“新南向”政策,總思路是以東南亞市場取代大陸市場,被島內學者和業界譏為緣木求魚。經濟“新南向”雖只是畫餅,但作為配合措施的教育“新南向”,卻是動作不斷。
12月9日,高雄中山工商大寮國際學園揭牌啟用。潘文忠出席時表示,該學園也是呼應“新南向”政策,將是全臺第一個培育新住民人才重要基地。
臺教育部門還啟動了“新南向招生協作模式”,臺“教育部次長”陳良基日前率團赴印度尼西亞舉行“臺灣教育展”。印尼高?;卦L時,一些臺灣私立大學配合當局政策,承諾提供名額讓印尼學生免學費就讀。
此外,臺“教育部青年署”推動赴“新南向國家深度研習計劃”,臺灣青年申請至“新南向”國家的國際組織或非營利組織進行2個月深度研習,最高可獲新臺幣15萬元補助。
社科院臺研所研究員王建民認為,蔡英文當局“新南向政策”的論述與具體措施,不僅有經濟、政治、對外關系、區域安全等方面的考慮,還有重要的人文考慮,即意在進一步加強與東南亞、南亞地區文化教育合作,以淡化、削弱兩岸文化教育交流,體現出某種“遠中”或“去中”的“文化臺獨”考慮。
無論經濟還是教育“新南向”,違背客觀規律的行為必然難有成效。對臺當局來說,“新南向”與其說是戰略,不如說是遁詞。臺灣《聯合報》評論,每當外界質疑新當局中斷兩岸交流,“新南向”就成為民進黨最佳擋箭牌,未來4年,“新南向人生”將是一部永不下檔的鄉土劇。(王平)
責任編輯:楊林宇
- 王者榮耀小學生太多?騰訊出了這個神器,小學生看了會沉默!2017-04-10
- 小學生騎共享單車涉違法 不少家長沒當回事2017-03-28
- 廣西桂平一貨車沖向小學生致3死2傷 肇事貨車涉嫌超載2017-03-27
- 爸比帶我來度假:小學生與家長老師拍視頻當“網紅”2017-03-27
- 美國警官幫小學生做題:該點贊還是嘲笑 警官幫做題事件回顧2017-03-22
- 小學生看待性教材稱小題大做?小學性教材對孩子有好處嗎2017-03-20
- 小學生學習太累離家出走 熱心鐵警成功幫其回家2017-03-17
- 村小學生吃劣質食品 周邊小賣鋪大量小零食為山寨假冒產品2017-03-11
- 心痛!10歲小學生被撞身亡 又是水泥罐車肇事2017-02-22
- 共享單車引小學生嘗鮮 警方:未滿12歲禁騎車上路2017-02-20
- 最新臺灣新聞 頻道推薦
-
臺軍裝備嚴重老舊仍用1911年制手槍打靶2017-04-10
-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 AI畫筆勾勒戲曲新美學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