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浙江在線2月22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江嘉宜 徐叔競)春節假期過后,返程大軍浩浩蕩蕩,杭州的住房租賃市場又將進入旺季。而隨著租購并舉時代的到來,2018年將是住房租賃市場的創新大年,包括金融上的支持。
“租房貸”成了銀行的新亮點,據業內人士透露,目前杭州有不少銀行正在與各大中介公司洽談該項業務。
“租房分期”興起
客戶大多為畢業生
“最近有好幾家銀行來跟我們洽談租賃貸這塊業務。”杭州我愛我家品牌總監周包軍告訴記者。
去年,在杭州租賃市場份額占比較高的我愛我家開始提供租房分期業務,與其合作的是一家名叫房司令的互聯網金融公司。
“芝麻信用分在700分以上的,被認為是信用良好的租客,可以免押金,租金按約支付,利息4.7%;芝麻信用分在700分以下的,利息提高到5.8%。”我愛我家租賃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租客向金融公司申請租房分期,每月租金及利息也由租客直接支付給互聯網金融機構。“對我們來說,省去了不少工作,不用定期催繳租金,因為金融公司會一次性將租金打到公司賬戶上,相當于是零風險,又能提早回籠資金。”
記者隨后致電房司令客戶熱線,工作人員表示,他們的這項業務,月租金14000元以下的租客都可以申請,房司令最多可以一次性為租客提供12個月的租金。
租金分期是什么概念呢?假設租客每月的租金是3000元,按租賃市場常規的做法是押一付三或押二付三,首次租房至少需一次性支付4~5個月的房租,每個季度末還要再支付接下來3個月的租金。而如果租客使用租房分期,不但有機會免交押金,租金還可以按月支付,信用良好的租客每月只需多支付141元利息即可。
除了杭州我愛我家,豪世華邦也推出類似的租房分期業務,合作方是一家本地城市銀行。“租客向銀行申請租房分期業務,銀行一次性將房租打給中介公司,租客按月支付銀行租金及利息即可。”豪世華邦租賃部負責人呂潔說,租賃分期的周期有3個月、6個月、12個月之分,但普遍按12個月執行,“銀行租賃分期的利率比房貸利率要低,年利率在4%~4.5%左右。”
不過記者了解到,在杭州租賃市場,租客目前實際使用租房分期的數量占比并不高。
“主要是有的租客會嫌程序麻煩。租客申請該業務需要提供個人身份證信息、芝麻信用分截圖、租房合同等資料給到金融機構審核,資料齊全后放款速度很快,但這只是前期工作。”我愛我家市場研究部經理徐宏輝說,這項業務跟信用卡服務類似,租客需要每月支付房租及利息給金融機構。平時很多人連信用卡還款都可能會忘記,別說租賃分期還貸了。而一旦逾期超過一定次數未按時支付房租,租客的個人信用將會留下污點,日后若想再借款難度加大,利率也會跟著上浮。
呂潔也說,現在申請租房貸款的大多是剛畢業的學生,這類客群在租房市場有一定的季節性,每年6月底畢業后及開年回來是一波高峰期。
按揭放款卡得嚴
銀行紛紛涉足租房貸
“目前市場上使用租房分期的租客數量雖然不多,但隨著長租公寓在杭州的規模逐漸成型,未來這些業務自然更受市場關注。”某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相關負責人說,隨著去年下半年銀根收緊,如今房抵貸、房貸按揭等業務都卡得很嚴,但是銀行也要做業績,行業內都在想辦法另辟蹊徑,租房分期業務雖然從目前來看是小打小鬧,但一來風險小,幾乎不太會產生壞賬呆賬,屬于優質業務,二來長租公寓畢竟是未來的一大趨勢,國家政策也是大力支持,未來規模可期。
長租公寓與市場上零散型的房屋出租不同,租賃關系更為穩定,租金臨時跳漲、租賃隨時解約等破壞租賃關系的情況在長租公寓市場會減少;同時租房貸款還能解決長租公寓企業資金回籠周期過長的一大痛點。
“雖然目前我們銀行還沒有推出這項業務,但介入租房貸是遲早的事情。”該負責人說。
據相關數據顯示,中國房屋租賃市場規模2016年為1.1萬億元,2020年將增長到1.6萬億元,2030年規模將超過4萬億元。
繼去年11月建設銀行推出個人住房租賃貸款“按居貸”產品后,最近,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等國有商業銀行陸續在人口凈流入城市涉足住房租賃市場。其中,工行在北、上、廣、深、杭5個城市開辦了個人房屋租賃貸款業務,最高額度50萬元,期限最長5年。
責任編輯:肖舒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杭州今起進公共場所須三色碼認證怎么回事?杭州還采取了哪些措施防控疫情2020-02-17
- 杭州健康碼在哪申請 杭州健康碼怎么在線申報說明2020-02-12
- 杭州非涉及生活必需公共場所一律關閉!杭州新型肺炎疫情最新情況介紹2020-02-04
- 最新社會新聞 頻道推薦
-
轉發周知!疫情防控期間 這些行為都是詐騙2020-02-25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