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2018年智能計算及系統院士論壇”在杭州舉行,論壇以“先進計算和智能系統”為主題,來自中國國內外的9位院士和專家在論壇上分享各自觀點,吸引了包括政府部門領導、行業領軍企業代表、學術及研究機構人員等在內的500多人參加。
論壇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高文和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叢京生擔任主席,與會的孫優賢、趙沁平、費愛國、陳純、陳杰等五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及謝源和陳怡然兩位美國電子電氣工程師協會會士(IEEEFellow)就智能計算及系統等相關領域的技術發展分別作了演講。
趙沁平表示,人類思維分為邏輯思維和非邏輯思維,目前機器思維尚只能達到人類邏輯思維中比較判斷、概念形成、演繹推理等部分,距離如靈感頓悟等人類非邏輯思維還有巨大鴻溝。
“目前一些公司研發的人工智能芯片主要還是基于圖形處理器(GPU)、中央處理器(CPU)等,面向圖像、語音識別,以及神經網絡、深度學習算法等專項弱人工智能。還應探索更為通用的可以提升計算機系統思維能力的芯片,即相似計算單元(SPU)。”趙沁平說。
“如果只有三個人種樹,分別完成挖坑、種樹、填坑三道工序,若其中一人因病罷工,其余二人需要頂上。可如果有三千個人、三萬個人種樹,每道工序就必須對應到人,否則就會產生混亂。”叢京生舉例指出,大數據時代不同于以往,必須要仔細分工才會有效率。
“深度學習正在‘卷土重來’,但這次我們更可能成功,因為人類具備了‘Big Data’和‘Big Computer’。而惟一能解決深度學習復雜度的,就是可定制計算。”叢京生說。
高文在演講時稱,目前的城市大腦主要基于城市中的若干個攝像頭,視頻的存儲、分析、識別均在云上完成,分析識別的視頻路數與云服務器的算力成正比,使大規模視頻數據的實時匯聚成為城市大腦的首要瓶頸。
“‘數據大’不是‘大數據’,現有視覺認知計算系統無法有效解決‘腦眼合一’問題。我們可以學習人類的生物視覺系統,如眼睛(視網膜)的感知能力、大腦(視野)的對象識別能力等。”高文說。
責任編輯:莊婷婷
- 埃航空難初步調查結果:飛行員曾啟動自動預防失速系統2019-03-29
- 全國首個5G邊境檢查站在吉林省開通2019-03-25
- 美交通部調查波音737 MAX獲批是否存過失2019-03-18
- 俄測試令人機暫時失明的光學干擾系統2019-03-18
- 10分鐘55GB 中國軌道交通率先進入5G時代2019-03-15
- 福建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打造一季度新亮點上線五大新功能2019-03-15
- 圓周率計算創新紀錄!現已到小數點后31.4萬億位2019-03-15
- 安控科技8連漲停 深交所:業務是否與邊緣計算概念有關2019-03-13
- 福建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提前兩年建成3.0版本2019-03-11
- 廈門重要產品追溯體系日臻完善2019-03-08
-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
國博實名預約參觀怎么回事?怎么預約參觀國家2019-03-30
-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 AI畫筆勾勒戲曲新美學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