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4月19日上午,
美國密歇根州電影節上,
數百名觀眾為一部
時長僅6分40秒的短片《表達》
長時間鼓掌,
有的觀眾熱烈盈眶。
短片的導演是土生土長的寧波姑娘,
她叫韓曉星,
她拍攝的對象則是
寧波的一群精神障礙患者!
韓曉星如今在美國密歇州立大學工作,《表達》從一名康復治療師和一名社工的視覺,講述了市民康醫院引入的原生藝術康復療法。如果你被畫作所震撼,也一定會被他們背后的故事所溫暖觸動。
短片
大海邊長大的他最愛畫螃蟹
繪畫是他們的表達,也是療愈
今年32歲的胡立是康復治療專業的大學生,畢業后就來到了市民康醫院工作,至今已8年。在短片里,他作為醫院的康復師代表,坐在休養員們的畫作前接受了采訪。在身邊濃郁而熱烈的色彩襯托下,他的白大褂看起來恬靜又淡然。
一個孩子的畫作,他在休養期間最愛看氣象預報
一位休養員畫的肖像
“剛開始工作的時候,壓力還是挺大的,畢竟外界對精神病人的了解不多,應該說是誤會很深。但工作一段時間后,我發現這個群體根本不是人們想象的那樣。”胡立說,自從2014年醫院把繪畫的方式引入給休養員,他一次次地被這些畫作震撼。
每一幅畫作,都像是從他們的心底畫出來似——
有一個休養員,因為生活在海邊,他第一次拿起畫筆,畫了好多好多只橫行的螃蟹,栩栩如生,筆觸儼然大師;
另一個深深自閉的休養員,在繪畫時會敞開心扉,和康復師介紹說:你看,這個草棚是我以前生活的家,旁邊有條河,爸爸最喜歡帶著我一起去捕魚……
“以前我對他們是憐憫之心,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幫助他們康復,但現在,更多是像親人一樣的感情了。 ”胡立在這里慢慢改變,也見證著休養員們病情的不斷好轉和控制。
短片的結尾,是一位休養員的獨舞。沒有音樂伴奏,舞步不經雕琢,但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喜樂而平和。
正如社工王文婷所言:他們是特殊的群體,但能讓他們感受到這個世界的善意和愛,我們所做的一切都值得了。
首映
美國密歇根州電影節首映引轟動
影片不到7分鐘,互動將近1小時
“這部短片在首映式上給美國觀眾帶來的震撼,已經通過視頻傳遞到寧波了,現在想起來都還激動。”莫益民是海曙區對外文化交流協會的副會長,也是甬城公益圈的知名人士,他所創辦的五谷畫坊接納了一大批特殊人群工療就業。在《表達》這部影片中,莫益民的名字出現在制片人一欄。
莫益民告訴記者,影片是2017年底來拍攝的。導演韓曉星二十八九歲,留學的專業是傳媒方向,現在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任職,每年假期她都會回到家鄉寧波,拍攝一些本土小而美的故事。在莫益民的推薦下,她關注到了市民康醫院的這群“梵高”。
4月19日早上9點,密歇根州電影節首映式結束后,韓曉星懷著激動的心情,與莫益民視頻連線,將遠在大洋彼岸的信息傳遞回家鄉。
那天突降大雨,曉星本以為會坐不滿,哪知現場來了幾百人,座無虛席。不少當地的公益組織、愛心人士紛紛趕來,“圍觀”中國人對特殊群體愛的表達。
短短6分多鐘的片子,看得大家意猶未盡,現場觀眾都站立起來啪啪拍手 ,向主創人員表示敬意,不少人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按照美國慣例,首映式上一般會留出時間給現場互動,而這一場的觀眾顯得尤為熱烈,不斷舉手提問 , 持續了近一小時。
在場的美國人之前大多對中國缺乏足夠的了解。有的人說,身邊也有家人是精神病人,但基本被社會拋棄了,在中國寧波竟然有這么好的人文關懷醫院,大嘆驚奇;也有的關心醫院工作日常,探究他們是如何把這些愛和關懷分享給病人們。
創新
寧波的這群“梵高”開創全國先河
油畫大師贊“他們是我的老師”
寧波市民康醫院院長助理齊善夫表示,醫院從2009年開始嘗試探索精神疾病的社會化康復新模式,并引入了原生藝術康復療法,這在國內也屬首創 。
“剛開始,只是想通過繪畫,讓休養員緩解情緒,豐富生活。”市民康醫院康復科科長高愛菊表示,慢慢地,隨著文化志愿者的加入,休養員們的繪畫潛能得到了進一步挖掘。“我們希望通過推廣休養員們的作品,讓社會上更多的人來了解他們,關心他們。當他們回歸社會的那一天,也能有尊嚴地活著。”
就是寧波的這群“梵高”,2017年7月已在寧波市博物館成功舉辦“看見你的聲音——精神障礙患者原生藝術作品展”,展出的110余件作品由來自醫院的50多名精神障礙患者創作,如此大型的精神障礙患者原生藝術展首創國內先河。
國際著名畫家卡洛斯⋅莫瑞⋅沃蘭迪斯看到這些畫作時,不禁豎起大拇指贊嘆道:“They are my teachers!(他們是我的老師!) ”
期待
收藏室里還有好多“梵高”作品
它們或將走出國門去美國展出
莫益民說,美國觀眾紛紛為市民康醫院的人文關懷和藝術康復方式點贊,他們認為休養員們在這樣一個環境中生活,“簡直像天堂”。
4月23日上午,記者來到了市民康醫院。
說起精神病院,最先浮上人們腦海的,可能是那一重重的鐵門。但踏入市民康醫院 ,這個固有印象一掃而空。這里有畫室、手工藝品室、烘焙坊、農場……說是醫院,更像社區 ,沒有病人,沒有歧視,充滿了關心與支持。
記者發現,醫院還專門開辟了幾間收藏室,用來收藏休養員們的畫作,高愛菊指著一幅幅畫作,如數家珍,“這幅畫滿樹的作品,作者生活在大山深處,眼里看到的都是樹;這幅畫滿眼睛的作品,作者說他夢里經常看到老鷹的眼睛……”高愛菊說,所有的作品,都是休養員們內心聲音的真情流露。
在醫院的星空畫室里,幾名休養員正在肆意作畫,他們的作品線條簡單,但色彩濃烈。
一名老年休養員說:“畫畫就是畫自己想的東西。高興了我就畫藍天和花朵,不太高興的時候我就畫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是醫院讓我找到了存在的價值。”
另一名休養員告訴記者:“畫畫讓我很開心,藥量也減少了很多。”
莫益民告訴記者,當初他推薦韓曉星來市民康醫院拍攝,是因為“每一次走進醫院,我的內心都很震撼,也相信拍出來的作品能引起共鳴”。
THE END
一部短片,引發的轟動遠不止于此。據莫益民透露,美國密歇根州文化部門、人文部門、州長秘書已通過韓曉星表達了強烈的邀請意愿,他們希望休養員們的作品能漂洋過海去美國展覽。而密歇根州政府也已著手組織一批當地的藝術家來市民康醫院進行交流。
來源 寧波晚報 記者 滕華 通訊員 梅薇 攝影 崔引
責任編輯:楊林宇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最新國際新聞 頻道推薦
-
韓禁止用有色塑料怎么回事? 什么是有色塑料 2019-12-28
-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 AI畫筆勾勒戲曲新美學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