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城區的夜晚,有一種簡單質樸的煙火氣。這里有物美價廉的大排檔,有一應俱全的新夜市,百姓來到這里,可以消磨一個晚上。
市民在藍田開發區的夜市一條街購買食物。李杰攝
夜幕降臨,漳州市區舊火車站站前廣場的新夜市便熱鬧起來。鄭文典攝
然而,隨著“地攤經濟”的復蘇,如何平衡好城市管理的問題也擺上議事日程。薌城區政府正以謹慎包容的態度作出回答。
搬遷升級,新夜市應運而生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位于漳州市區薌城區的舊火車站站前廣場的新夜市也逐漸熱鬧起來。
攤主們忙著張羅生意,晚餐后的市民們或步行,或騎著電動車來到這里。在這片6000平方米的廣場上,從小家電、箱包、衣帽、鞋子到玩具、美甲、化妝品等,商品包羅萬象。
這個新夜市于3月正式啟用。目前,位于市區延安北路的舊夜市已整體搬遷至此。
建于上世紀80年代末的延安北路夜市位于漳州中心城區,曾經是群眾夜生活的打卡點。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延安北夜市在滿足一部分群眾就業創業需求的同時,也帶來日益凸顯的城市問題:交通堵塞、衛生臟亂差、噪音擾民、占道擺攤等,攤販和夜市周邊市民的矛盾不可調和。
2019年,漳州市委市政府因地制宜,將舊火車站站前廣場充分利用起來,創造外展空間發展“地攤經濟”。
據夜市管理站站長任承才介紹,夜市搬遷過來不僅緩解了中心城市交通擁堵問題,也提升了漳州夜經濟品牌。這里功能區劃更清晰,劃分了服裝、玩具、鞋類、床上用品、化妝品、美甲、手機包膜等八大區域,共有攤位500個,基本滿足了個體經營者、微小創業者的經營需求。管理更規范,廣場夜市集中劃行規市,采取統一的物業管理,聘請專門保潔人員維護夜市衛生、安全保衛等服務保障措施。配套建有綠地、噴泉、休息座椅、照明燈柱等設施,夜市周邊還規劃建設了停車位。并在原有公交線路基礎上,新增兩條直達夜市的公交線路。
據悉,與啟用之初相比,最近新夜市的攤位入駐率提高了20%,接下來他們計劃拿出空余攤位,采取統一搖號的方式,面向下崗職工、低保戶等人員公開招募。薌城區城市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去,著力將新夜市打造成漳州的新地標,延續漳州人的夜市文化和情懷。
規范管理,釋放地攤活力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位于漳州市區華陽體育館邊的漳州味美食小鎮,是漳州市民的深夜食堂。
在戶外寬敞的空地上,各攤點的桌椅擺放得整整齊齊,市民們三三兩兩來到這里,點上一桌熱菜,暢飲幾杯啤酒,談天說地,不亦樂乎。
“白天工作壓力大,晚上來到這里自然而然就放松下來,聽聽歌,吹吹風,聊聊天,很愜意。”市民許雅娜正和同事好友在此吃夜宵。她說,露天大排檔更接地氣,夾一雙拖鞋,穿著最舒適的T恤就能出入。
記者發現,美食小鎮帶給市民舒適感覺的原因,還在于環境整潔衛生。美食小鎮配有保安和衛生員,統一管理,明廚亮灶,讓群眾安心消費。地面上見不到隨意丟棄的垃圾,前來消費的市民都自覺將電動車和小汽車停放在統一規劃的車位上。
傍晚時分,熟悉的討價還價聲給藍田經濟開發區增添了別樣的煙火氣。每天下午5點30分,藍田經濟開發區鶴鳴路上的夜市,小攤位的老板紛紛出攤,很快,水果攤、蔬菜攤、衣服攤上架了琳瑯滿目的商品。
然而,這個夜市一條街的環境也曾臟散亂。據藍田經濟開發區朝陽園區副主任王達豐介紹,開發區從2018年6月1日開始制定管理辦法,對攤位統一劃線,同時分區分類擺攤。委托物業公司分派管理人員對夜市進行日常管理。衛生保潔方面,委托環境集團對該路段增派保潔人員進行清掃。制定了相應的管理制度,不定期對物業公司進行考核,保證管理制度落實到位。
“現在,路面干凈多了,環境也變好了,購物的客人也越來越多了。”夜市攤主何巧琳說。
提升服務,守護人間煙火
近期,隨著“地攤經濟”成為熱詞之后,與“地攤經濟”一同火起來的還有城管部門的熱線。記者了解到,連日來,漳州市城管部門接到的有關占道經營擾民的投訴件明顯增多。
漳州市薌城區城市管理局副局長劉永剛表示,這主要是市民理解的“地攤經濟”與國家鼓勵的“地攤經濟”有偏差。國家鼓勵的是有序規范地發展“地攤經濟”,并不是無序敞開地擺攤。為此,一線的城管隊員花了大量的精力為市民做宣傳引導。
“接下來,對于市民投訴的違規占道經營問題,我們將一如既往,及時依法妥善處置。同時也會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地鼓勵發展合法合規的‘地攤經濟’。”劉永剛說,早在2018年,薌城區就印發了《薌城區無證無照經營綜合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區城管部門、市監部門和屬地街道通過研究,為各轄區的疏導點設置了位置、等級、經營時間、區域、范圍等,統一制作疏導點牌子樣式,規范馬路市場、早市夜市等臨時疏導點。
據了解,一直以來,薌城區的地攤經濟種類比較齊全。不僅有早餐車、便民服務車,還規劃了多處不影響交通的小城市、小廣場、夜間大排檔、夜市、臨時市場等。下階段,漳州市政府還將規劃建設臨時市場。
此外,薌城區還在多個農貿市場規劃了臨時攤位,供農產品經營者臨時申請使用,改善他們的經營條件。目前,新建的南坑路臨時市場已經開業,菜市路臨時市場近期也將開放經營,這些臨時市場都是由政府出資,盡量創造良好的經營條件,并在政策上給予下崗職工、失地農民和殘疾人士等優惠措施。同時,政府還協調各大農貿市場提供優惠減免政策,既滿足了廣大市民的購物需求,又解決了群眾的就業問題。(福建日報全媒體記者 黃如飛 黃小英 通訊員 戴淑增 吳維 楊志慧 )
責任編輯:唐秀敏
- 最新漳州新聞 頻道推薦
-
4.26知識產權日 | 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打造漳州2020-07-01
-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 AI畫筆勾勒戲曲新美學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