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日報訊(記者 鄔秀君)記者從市文旅局獲悉,近日,廈門發布了《廈門市閩南文化保護傳承發展規劃》(簡稱《規劃》)。《規劃》明確細化閩南文化的保護對象、范圍和措施,致力建設“世界閩南文化中心城市、國際閩南文化旅游名城”,將為各區后續編制相關保護方案及社會各界開展閩南文化保護傳承發展相關工作提供專業指引。
據介紹,廈門是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的三個建設城市之一,多年堅持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為核心,努力推動文化傳承發展環境保護,基本形成較為完善的保護體系、較為完整的基礎設施,全社會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普遍提高。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4月,市人大常委會出臺《廈門經濟特區閩南文化保護發展辦法》,提出編制閩南文化保護發展專項規劃規定,并由市文化主管部門會同市資源規劃等主管部門研究編制。此后,經過充分調研政策法規、全面梳理資源現狀、廣泛征求部門意見、專項征求相關專家和非遺傳承人群意見,《規劃》最終研究通過,并公布實施。
梳理資源現狀
明確閩南文化保護對象范圍
據市文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規劃》通過對廈門市閩南文化資源現狀梳理,進一步明確了閩南文化的保護對象和范圍。“按照國家規定,堅持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為核心,《規劃》首先將110個市級及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和170多名市級及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納入保護對象。”該負責人說,《規劃》還將深度融入城市建設和日常生活的重要文物古跡、閩南紅磚建筑、廈門裝飾風格、嘉庚建筑,承載歷史記憶的老字號以及僑批檔案、族譜、家族文書檔案等閩南記憶遺產作為保護對象,推動閩南文化由“日用而不知”轉變為實現保護對象“實體化”,進而提高閩南文化保護對象的能見度和保護范圍的可操作性。
《規劃》還致力于統籌城市建設和閩南文化保護,銜接城鄉建設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劃定若干閩南文化重點區域。其中,一處世界文化遺產(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三處歷史文化街區(鼓浪嶼、中山路、集美學村歷史文化街區)、兩處歷史街區(廈港、同安舊城歷史街區)以及五處傳統村落(海滄區青礁村院前社、集美區城內村、同安區白交祠村、翔安區金柄村、翔安區云頭村)、七處歷史地段(滄江古街古厝、新垵閩南紅磚、丙洲村閩南紅磚、馬巷古鎮、劉五店古渡老街、田墘閩南紅磚、呂塘傳統民居歷史地段)以及人類非遺代表作送王船傳承點。該負責人說,這些重點區域將由各區人民政府按照《規劃》要求,制定重點區域保護方案并實施保護,進而保留和構建閩南文化空間和重點區域整體文化環境。
堅持創新融合
提出閩南文化保護發展策略
《規劃》深入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和有關文件精神,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立足新時代,還創新提出閩南文化保護傳承發展的策略和措施建議。
據介紹,為凸顯廈門閩南文化開拓創新、開放包容的精神實質,《規劃》建議加強閩南文化研究闡釋和宣傳,整理廈門閩南文化相關資料庫和數據庫。《規劃》建議將廈門閩南文化融入廈門教育的各階段、各類國民教育體系,并開展“閩南方言與文化”進校園活動。《規劃》建議加強對體現廈門閩南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物古跡、歷史風貌、古地名等廈門閩南文化遺產的保護,并鼓勵閩南文化的文藝創作,加強對南音、高甲戲、歌仔戲、講古、答嘴鼓等廈門閩南地方傳統音樂、傳統戲劇、曲藝等表演藝術創作的支持。《規劃》重視引導將廈門閩南文化融入當代城市生活,鼓勵支持城鄉建設保留和體現本地特色,振興傳統節日習俗,活化利用傳統技藝、傳統醫藥、傳統體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商文旅體融合,推動“非遺在社區”工作。《規劃》重視發揮媒體、公共文化場館等宣傳文化的力量,鼓勵創新表達方式,促進廈門閩南文化宣傳普及與感知,增強新老廈門人及游客對廈門閩南文化的認同感。《規劃》還重視推動閩南文化交流,建議充分運用各種平臺展示和交流閩南文化,支持閩南文化的區域內交流合作、對臺交流、對外國際傳播與交流。
責任編輯:唐秀敏
- 共探閩南文化與傳統聚落保護 兩岸大學生齊聚泉州2024-08-05
- 世界閩南文化博覽園(一期)項目首簽達98%2024-08-05
- “六一”兒童節研學 “童”承閩南文化2024-06-03
- 用閩南文化之燈 持續點亮千年漳州古城2024-01-10
- 漳州;傳承弘揚閩南文化 促進兩岸融合發展2023-09-15
- 兩岸青少年結對子研學體驗閩南文化2023-08-10
- 140名臺胞在廈門集美研學體驗閩南文化2023-07-17
- 閩南文化受青睞 春節泉州中心市區民宿已訂滿2023-01-18
- 130名兩岸師生相聚廈門 探尋閩南文化2021-07-16
- 漳州出臺提升方案 加強閩南文化(漳州)生態保護區建設2020-12-24
- 最新廈門新聞 頻道推薦
-
廈門:植物園300種姜目迎來最美花季2024-08-16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