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湖里五緣灣濕地公園 獲得廈門市民最滿意公園評選第一名
五緣灣濕地公園(本報資料圖片)
海峽網7月17日訊 (廈門日報記者葉舒揚林施赟)最近,由廈門市市政園林局發起的“廈門市民最滿意的公園評選(第一季)”網絡投票,刷爆了廈門人的朋友圈。為期兩周的投票活動吸引了超過100萬的訪問量,最終,一座建成不到十年的“后起之秀”脫穎而出,成為市民心中的TOP1,這就是湖里區五緣灣濕地公園。
市民滿意率爆表的背后是湖里區“大城管”的機制下全面改造升級――重建交通系統、打造特色景觀、提升生態環境。有著廈門“城市綠肺”、廈門“新客廳”美譽的五緣灣濕地公園不斷帶給人驚喜,向著5A級景區的目標邁進。
今天,不妨讓我們走近市民,聽聽他們的心聲,探究五緣灣濕地公園收獲滿意的秘密。
滿意在路暢
雙向車道改單向,實現人車分流
市民原聲
五緣灣北社區居民鄭金英:我家住在五緣灣濕地公園附近,我和老伴常去那里散步。幾年前,公園里的路很不好走,人車混雜在一起,有時候能堵到大門口。自從變成了單行道,實現了人車分流,走在里面就通暢多了。這樣美麗有序的公園,我們怎么會不愛呢?
“換上新的指示牌,讓司機看得更方便。”記者來到五緣灣濕地公園的當天上午,園區正在更換道路分岔口的指示牌。在這里,園區內的主干道被一分為二,一條通向美侖路,一條通向環島干道,分別是濕地公園的兩個出口。
從濕地公園南入口進入公園,一條Y字形單行主干道,搭配南北兩座停車場共200個停車位,串聯起整座公園的交通。七米寬的單行道也被一分為二:左邊是暗紅色的人行道,每隔30米就有石凳可供行人休息;右邊是瀝青色的機動車道,設有防止司機越界的石樁。涇渭分明下,園區內的行人和車輛互不干擾,通行順暢。
這樣的交通模式,如果說給久未到公園游玩的“老廈門”聽,他們一定會感到驚訝――兩三年前,濕地公園交通較為無序,車輛行人在雙向道路上停停走走。游人一多,車輛只好停在公園入口,場面就更加混亂了。
雙向改單向,人車分流;撤除路邊停車位,新建停車場;設立電子顯示牌,提示空余車位……近兩年,濕地公園全方位重建通行系統,避免了會車、停車導致的擁堵。而嚴格的管理則保證了道路的通暢――道路執法車輛在園區定期巡邏,制止車輛違停行為,遇上亂停放的共享單車,也會及時搬走。
全新的通行系統,不僅帶給市民和游客便利,還捧紅了一處網紅“打卡”點。在湯嶼路上,有一條精心繪制的彩色立體斑馬線,就像一座跨越“池塘”的“白色小橋”,既美觀大方、又格外亮眼。接下來,還將有更多的立體斑馬線出現在公園內,成為隨處可見的風景畫。
滿意在景美
重建生態循環,最美鳥兒來覓食
市民原聲
鐘宅社區居民鐘冰冰:全新升級的五緣灣濕地公園就像一處世外桃源,是名副其實的綠色生態園。綠意縈繞、四季花開、蜂飛蝶舞。作為湖里人,我為家附近有這樣一片“城市綠肺”感到幸福感爆棚,期待更多的朋友能走進這里,欣賞美景。
一萬多株樹木倒伏、園區內80%植物受損,兩年前肆虐的“莫蘭蒂”臺風,是五緣灣濕地公園建園至今經歷過的最大浩劫。“外面的車進不來,只能扛著樹走出園區,前后清理了一個多月。”回憶起災后重建的那段時光,市政園林工作人員至今心有余悸。
這實際上反映出了濕地公園曾經存在的一個問題――由于對“原生態保護”的狹隘理解,園區內的不少樹木幾乎沒有被修剪、更換過,樹冠過于濃密,導致了大面積的倒伏。反倒是靠近灣區的樹木由于經常修剪,在臺風中大多屹立不倒。
因此,在加強和突出濕地原生態特點的基礎上,湖里區市政園林部門在園區增加了新的植物品種。補種的樸樹群落洋溢著濃郁天然氣息,又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楊梅、蓮霧、桑葚等漿果植物,是鳥類絕佳的食物來源;桃花、櫻花、紅樹林……種類繁多的植物,既豐富了公園景觀,又強化了生態圈的自循環。據悉,園區綠化提升面積約40公頃,新增喬木27種,灌木26種,地被30種,并對斷頭苗、次生苗全部進行了移植和更換。
五緣灣的美景,需要細致入微的守護。核心保護區外專門設置了圍欄,防止人流進入,減少對環境原貌的破壞;建設8公里長的綠色步道,全方位進行清淤截污整治,構筑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核心休閑區”。湖里建發城建公司的工人吸取“莫蘭蒂”臺風教訓,在保護原生態的基礎上,定期對植被適當修剪。
如今,有至少54種鳥類在這里生活嬉戲,呈現與人類共享濕地公園的美景。被譽為“中國最美鳥兒”的栗喉蜂虎鳥,也將濕地公園核心保護區作為覓食區,每年的4月到10月都能看到它們的倩影。
滿意在趣味
廢棄堆場變“花溪”,打造親水勝地
市民原聲
湖邊社區居民夏偉:五緣灣濕地公園給我的感覺,就是越來越有趣、越來越好玩,是全家人休閑娛樂的好去處。以前只知道這里是濕地公園,看看樹木看看水,休閑娛樂項目不多。現在,我可以帶家人去木棧道看黑天鵝,還可以去花溪、花海看美景,累了就在亭子里休息。每當有朋友來廈門旅游,濕地公園是我一定要推薦的地方。
如果說去濕地公園“玩”,不少市民的第一反應就是去木棧道玩水、看黑天鵝。不過,以前的木棧道總讓游人感到有些遺憾――從鷺鳴樓到水鄉酒店并不長。這也正是濕地公園曾經缺乏游樂設施的縮影,雖然濕地保存完好,卻少了“公園味”。
如今,直通黑天鵝保護區的這條木棧道已向東延伸了300多米,還添加了觀鳥設施,是盛夏里絕佳的親水勝地。木棧道的延伸,是濕地公園全面打造特色景觀的一部分。這項工程首先從公園的門面開始――很難想象,這座大型濕地公園,很長一段時間竟然連“門”都沒有。改造后,公園的南入口設立了一塊大石頭,提升了識別度,方便游人尋找、進入。
園區內著名的水上迷宮景點也今非昔比。七年前迷宮建成時,選用防腐木為主材料,雖然質量尚佳,卻在累年日曬后逐漸起翹剝落。于是,園區將迷宮的木地板換成了水泥纖維板,換裝了棕竹材質欄桿,讓迷宮更加經得起“烤驗”。
值得一提的是,園區對特色景觀打造的極致追求,讓兩處“被遺忘的角落”煥發新生機。在濕地公園和五緣灣區的交界處有一片排洪暗池,地面上雜亂無章,成了廢棄樹木的垃圾場。園區在此開辟了道路、種植了桃花樹,打造了一片神秘的“花溪”;而在湯嶼路附近,一處堆滿了工程土頭的場地被改建成大草坪和花海,成了附近居民散步休閑的新景點。
如果游玩累了,可以在公園內的三座涼亭稍作休息;有需要時,五座新修建的公共衛生間能及時滿足需求――散落在園區各處的休憩便民設施,讓游人的濕地公園之旅更加盡興。直飲水機、無人超市、自動販賣機……多樣化的設備和服務即將“上線”,為游人提供更多便利。
公園名片
五緣灣濕地公園
建成于2009年,占地面積85萬平方米,分為對外開放的公眾游覽區和不對外開放的核心保護區。公眾游覽區分布有迷宮、花溪、木棧道、天鵝湖、花海、大草坪及水生植物種植區等幾個觀景點,核心保護區則主要為以栗喉蜂虎為主的鳥類及原生態的濕地資源保護區。園內地形豐富、綠水環繞,集水景、溫泉、植被、濕地、海灣等多種自然資源于一身,被稱為廈門的“城市綠肺”。
責任編輯:黃仙妹
- 廈門首個臨空跨境電商作業場所啟用 每單縮短24小時物流成本每公斤減1元2019-03-29
- 廈門二維碼門牌管理運用走在全省前列 “廈門模式”頂呱呱2019-03-29
- 廈門市自貿工作領導小組第19次會議和自主創新示范區領導小組第11次會議召開2019-03-29
- 臺灣至俄羅斯物流新通道開通2019-03-29
- 廢棄利樂包化身“七彩蝶” 近5000學生動手變廢為寶2019-03-29
- 廈門機場跨境電商監管中心正式啟用2019-03-29
- 廈門市自貿工作領導小組第19次會議和自主創新示范區領導小組第11次會議召開2019-03-28
- 連續11年位列第一 臺灣水果“登陸”廈門口岸最便捷2019-03-28
- 行內糾紛“內行”解 廈門已建立410個專業性調解組織2019-03-28
- 房源靠譜!廈門住房租賃交易服務官方平臺已通過專家驗收2019-03-28
- 最新廈門新聞 頻道推薦
-
廈門企業下月可領穩崗補貼 近期可在人社官網2019-03-30
-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 AI畫筆勾勒戲曲新美學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