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化
■到2015年底,全市建成區綠地總面積11785公頃,綠地率36.16%,綠化覆蓋率達到41.87%
■截至2015年底,廈門公園綠地面積3518公頃,建成了110座不同類型的公園,廈門中心城區的公園綠地網絡已經形成,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1.46平方米
空氣
■今年上半年,廈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99.45%,優級率57.69%,在全國74個重點城市中位列第三
環保
■2015年我市六大高耗能行業能耗比上年下降6.4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65.9%,比上年增長11.6%
■2015年全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94.1%,處理總量達2.71億噸
【大事記】
開啟“生態廈門”建設
●2002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在廈門調研時提出:“廈門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原來基礎也比較好,希望你們成為‘生態省’建設的排頭兵。”由此,廈門創建生態市開啟了由“綠色廈門” 到“生態廈門”的建設。
立法保護生態環境
●1994年,廈門獲得特區立法權后頒布第一部實體性法規——《廈門市環境保護條例》。
●2015年1月1日,《廈門市經濟特區生態文明建設條例》正式實施,這是全國第二部、福建第一部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地方法規。
●2016年12月15日,《廈門市生態控制線管理實施規定》正式施行,981平方公里的生態控制區——占全市陸域面積57.6%。
●2016年6月,《廈門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獲市政府批準通過。
2004年,我市捧回聯合國人居獎。
改善人居成就突出
●1994年4月25日,我市榮獲“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城市”稱號。
●1997年9月5日,我市榮獲“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稱號,這是中國城市環保工作的最高榮譽。
●2002年10月7日,在德國斯圖加特市2002年國際“花園城市”頒獎晚會上,我市榮膺國際“花園城市”桂冠。
●2003年10月22日,我市因在改善人居環境方面成就突出被授予“中國人居環境獎”。“中國人居環境獎”是中國城市各類綜合評比中的最高獎項。
●2004年10月4日,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舉行的“世界人居日”全球慶祝大會上,我市獲聯合國人居領域最高規格獎項——“聯合國人居獎”,成為2004年中國唯一獲得此獎的城市。
●2015年8月2日,廈門成福建首個通過國家生態市考核驗收城市。
【亮彩數字】
志愿服務
■2011年起,廈門普遍建立社區志愿服務工作站,基本實現社區全覆蓋。目前,全市有注冊志愿者近50萬人,占常住人口約13%,志愿服務團隊1910個,志愿服務項目1793個。
無償獻血
■2015年,全市共有43767人次無償捐獻全血,采集血量13.07噸,3583人次無償捐獻血小板,采集5628個治療量。目前我市已有58人無私捐獻造血干細胞,捐獻數位居全省第一。
文明測評
■在2015年度全省文明城區測評中,測評成績前6名中廈門五區上榜,分數相對較低的同安區也排在參評的26個城區中的第11名,處于全省中上水平。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方面,全市六區一致取得97分的最高分。
【大事記】
首次舉辦無償獻血宣傳周
1992年10月27日,廈門首次舉辦公民無償獻血宣傳周活動,從此掀開了無償獻血的新篇章,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無償獻血的愛心隊伍。
榮獲“國家衛生城市”
1996年1月20日,第三次全國城市衛生檢查評比結果在北京揭曉,廈門市居155個城市之首。1996年5月18日,全國愛衛會正式授予廈門市“國家衛生城市”榮譽稱號。
“全國文明城市”四連冠
2015年2月28日,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表彰暨學雷鋒志愿服務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大會決定保留廈門市等50個城市(區)全國文明城市(區)榮譽稱號。廈門實現了全國文明城市“四連冠”。
自2005年,我市獲得首屆全國文明城市榮譽后,2008年、2011年,我市又連續兩屆獲此桂冠。2012年、2013年,在全國城市文明程度指數測評中,我市成績繼續位居省會、副省級城市前列。
志愿者正在清理垃圾。
志愿服務喜獲“滿堂紅”
2016年2月26日,全國志愿服務“四個100”宣傳推選活動結果公布,四個推選項目中廈門均榜上有名。廈門藍天救援隊隊長陳素珍(水草)獲最美志愿者,“我是小袋鼠·垃圾不落地”青少年環保志愿服務項目獲最佳志愿服務項目,海滄兩岸義工聯盟獲最佳志愿服務組織,湖里金安社區獲最美志愿服務社區。
“雙擁模范城”九連冠
2016年7月29日,全國雙擁模范城(縣)命名暨雙擁模范單位和個人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我市再次榮膺“全國雙擁模范城”稱號,實現“九連冠”目標;“鼓浪嶼好八連”、思明區中華街道分別榮獲“全國擁政愛民模范單位”、“全國愛國擁軍模范單位”稱號。
【亮彩數字】
投資強
■截至2016年11月,已有超過100個國家和地區的外商來廈投資,累計合同利用外資538.1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335.8億美元,戴爾、通用電氣等59個世界500強企業在廈投資108個項目。
■截至2016年11月,全市累計境外投資項目1132個,分布在67個國家和地區,協議投資總額117.2億美元,其中中方投資105.6億美元。2016年1-11月,協議投資總額55.3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87.8%。
友人多
■截至目前,廈門已經締結18個國外友好城市,分布范圍廣泛且均衡,亞洲6個,歐洲6個,美洲4個,大洋洲2個。
【大事記】
外資入廈
●1981年8月,廈新電子有限公司在廈獲批成立,成為福建省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
●1982年1月,印尼華僑陳應登投資興建“廈門印華地磚廠有限公司”,是廈門經濟特區首家外商獨資企業。
●1986年7月,外資企業廈門華美卷煙有限公司獲批準設立,是福建省第一家跨國公司投資的項目。2006年該公司合作到期結束經營。
●1993年6月18日,全省首家中外合資飛機維修企業廈門太古飛機工程有限公司在廈門獲批成立。
●1998年2月,全球500強之一的美國戴爾公司在廈門創辦“戴爾計算機(中國)有限公司”
●2014年1月,日本電氣硝子高世代液晶基板玻璃項目落戶廈門市高新區。
國際展會賽事
●1997年9月8日,首屆中國投資貿易洽談會(簡稱“投洽會”)在廈門開幕。投洽會是中國吸引外資的權威平臺,從2005年第九屆投洽會開始,更名為“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
●2003年3月30日,第一屆廈門國際馬拉松賽開幕。“廈馬”成為廈門又一張燙金名片。
●2005年10月7日,“國際海洋城市論壇”在廈門開幕。此后每年11月舉辦廈門國際海洋周。
●2016年10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宣布2017年9月在廈門舉辦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九次會晤。
對外交通
●2000年3月16日,廈門-歐洲遠洋航線開通。同年4月2日,世界著名航運公司鐵行渣華旗下的“鐵行渣華悉尼”輪開始廈門至美國西岸的首航。
●2015年8月16日,廈門首列中歐(廈蓉歐)、中亞國際貨運班列正式開行。
【亮彩數字】
三產比例
■廈門經濟特區始終注重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到2015年,三次產業比例已調整為0.7:43.6:55.7,實現了從工業為主導到二三產共同支撐的轉變。
生產總值
■廈門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全市生產總值從1981年的7.41億元,增加到2015年的3466.03億元。
■35年來,廈門生產總值增長了近500倍,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大環境下,廈門經濟逆勢上揚。
財政收入
■財政總收入由1981年的1.95億元,增加到2015年的1001.76億元。
■廈門以占全省1.3%的土地,創造全省四分之一的財政收入,并成為全省唯一的財政總收入突破千億大關的城市。
【大事記】
全國首個利用外資建機場
20世紀80年代,廈門以敢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率先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系列創新實踐:全國第一個利用外資修建機場,1982年1月10日,高崎國際機場破土動工;在全國率先進行“利稅分流”改革,1988年,廈門率先對66家市屬預算內國營工業企業實行利稅分流改革;率先允許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等。
全國率先完成國企改革
20世紀90年代,廈門在率先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先行先試:在全國率先放開市場,取消計劃供應;率先推進國有企業轉機建制,完成國企改革;在土地使用上,首試“以地養地,以地養城”,通過土地有償使用籌資改造老城區,加快城市建設步伐。
廈門港做大做強
2005年12月31日,廈門港口管理局成立,并于2006年1月1日正式運作,新的廈門港整合了廈漳兩地的港口資源。
全國率先推行保障房政策
2006年12月1日,社會保障性住房申請表格在島內全面發放,標志著廈門在全國率先推行社會保障性住房政策全面啟動。
全面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
2010年4月,廈門在全國率先出臺《關于全面推進廈門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的決定》,明確創新型城市建設的發展目標。
全省率先實施商事登記制度
2014年1月,廈門在全省率先實施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對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投資潛力、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等產生直接而深遠的影響。
全國率先實踐“多規合一”
2014年3月,廈門在全國率先實踐“多規合一”,真正實現“一張藍圖”干到底。
廈門自貿片區掛牌
2015年4月21日,福建自貿試驗區廈門片區正式掛牌。自貿試驗區與廈門原有設立的保稅區、出口加工區、高新技術產業區等特殊開放區域,形成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有重點的對外開放格局。
【亮彩數字】
進出島通道
■1981年,廈門進出島通道只有一條海堤2車道。現在,我市擁有廈門大橋、海滄大橋、杏林大橋、集美大橋、翔安隧道“四橋一隧”,總車道達28個。
新城建設
■2015年,島外四個新城及配套項目完成投資163億元,超年度計劃12個百分點。
域內公路
■1981年,廈門市區道路只有不到200公里。現在,我市域內有國家高速公路3條、普通國道3條、普通省道5條,公路通車總里程達2051公里(不含自然村道路)。
【大事記】
“四橋一隧”相繼通車
1991年,全國第一座跨海公路大橋——廈門大橋正式通車,不僅大大緩解了原來高集海堤行車擁堵的狀況,而且把廈門島與島外地區更加緊密地連在一起。
1999年12月30日,世界第二、亞洲第一座特大型三跨全漂浮鋼箱梁懸索橋——海滄大橋建成通車。它也是當時廈門市歷史上投資最大的交通工程項目。
2008年7月1日,集美大橋正式通車,大橋橋寬36米,雙向8車道。
2008年9月1日,杏林大橋正式通車。與杏林大橋相連的疏港高架橋同時全線通車。
2010年4月26日,中國大陸第一條海底隧道——翔安隧道正式通車,為廈門統籌城鄉發展、加快島內外一體化建設帶來了巨大的促進作用。隧道全長8695米,其中海底部分長6050米,最深處位于海平面下約70米,工程總投資約32億元。
島外新城建設全面啟動
2010年2月25日,集美新城建設奠基,拉開了我市推進島外新城建設、加快跨島發展的大幕。2010年3月25日,海滄新城建設全面啟動。2010年4月29日,翔安新城建設全面啟動。2010年6月22日,同安新城建設全面啟動。
特區范圍擴大到全市
2010年6月,國務院批準廈門經濟特區范圍擴大到廈門全市,將島外集美、海滄、同安、翔安4個區納入經濟特區范圍。
軌道交通開工建設
2014年4月,廈門地鐵1號線全面開工建設。廈門軌道交通,總投資額超千億元,預計2017年,軌道1號線將開通運營。“十三五”末,力爭1、2、3號線和4號線廈門北站至翔安機場段建成通車,通車里程約140公里。
根據《廈門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至2020年廈門將形成“中心放射、環灣聯絡”的軌道交通網絡框架,線網規模約265公里,其中1-4號線陸續開工建設。
責任編輯:海凡
- 日本知名展覽teamLab展覽在廈開啟首個中國常設館2017-11-11
- 廈門排全國安全城市第五名 北京位居第一2017-11-11
- 今年前10月 廈門進口的鮮活蝦、蟹貨值達1.45億人民幣2017-11-10
- 廈門擬新建會展場館 新場館有兩個會展中心大2017-11-08
- 廈門、三明分別入選城市設計和城市“雙修”試點城市2017-11-06
- 受潮汐影響 11月5日至11月9日廈門部分航班有調整2017-11-06
- 王者榮耀打得溜可以參加全國公開賽 這樣就可以報名了2017-11-06
- 廈門白鷺保護增添安全防線 保護區內禁止捕撈2017-11-03
- 省領導深入莆田、廈門宣講黨的十九大精神2017-11-03
-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醫學院王明武教授受聘為廈門眼科中心學術顧問2017-11-01
- 最新廈門新聞 頻道推薦
-
日本知名展覽teamLab展覽在廈開啟首個中國常2017-11-12
-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 AI畫筆勾勒戲曲新美學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