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走進長汀縣新橋鎮的新橋衛生院,只見該院老年病專科病房整潔亮堂,設備嶄新齊全,老人既能在此接受醫學治療,也可享受細致的生活照料。“今年我們為老年病專科增加了52張床位,目前老年醫學科擁有100張床位,并且創建了無陪護病房。”院長林彩峰說。
新橋衛生院老年醫學科診療水平的升級,得益于當地整合型區域橫向醫共體(簡稱“橫向醫共體”)建設。
作為我省唯一入選國家基層衛生健康綜合試驗區的縣,今年4月,長汀開展橫向醫共體建設,即以區域醫療衛生次中心為牽頭單位,與片區一般鄉鎮衛生院開展橫向共建,為山區縣加快建設縣域緊密型醫共體提供“長汀經驗”。
找準突破口
壯大區域醫療衛生次中心
建設橫向醫共體,壯大區域醫療衛生次中心是前提。
常見的縣域醫共體建設以一家縣級醫院為總院,帶動基層衛生院協同發展,實現縣級優質醫療資源下沉。但對于地域廣闊的山區縣來說,這種單一大總院模式未必適用。
“長汀地域面積大,且地處山區,人口分散,僅靠一個總院輻射能力有限。”長汀縣衛健局副局長邱海仁說,長汀在傳統模式基礎上探索橫向醫共體,通俗來說就是“大總院+小總院”模式。
長汀縣域緊密型醫共體建設以1家總醫院為中樞,汀州醫院、縣婦幼保健院2家縣級公立醫院為龍頭,5家醫療衛生次中心為橋梁,13家中小衛生院為網底。
邱海仁所說的“小總院”即大同衛生院、新橋衛生院、河田衛生院、濯田衛生院、涂坊衛生院等5家醫療衛生次中心,也是鄉鎮衛生院中的“尖子生”。經過多年培育建設,5個人口聚集度高、輻射面積大、醫療基礎好的次中心逐漸形成,“這些次中心均已達二級醫院標準,在為居民提供常見病、多發病、一般急危重病診療等基本醫療服務的同時,還能開展二級常規手術操作項目,在區域衛生院中起到領頭羊作用”。
特色化發展是長汀基層衛生院的突出特點和改革成效之一。
在次中心原有發展基礎上,當地根據區域疾病譜、群眾的健康需求,確定共建的特色專科,將縣級醫療資源延伸至鄉鎮。
目前,5家醫療衛生次中心的特色專科分別為呼吸內科、老年病科、創傷外科、消化科、中醫科。
建設特色專科,上級醫院提供技術和人員。據邱海仁介紹,縣級醫院至少指派一名骨干力量下沉至次中心,指導特色專科建設。
“汀州醫院指派了一名執行科長到新橋負責老年病專科建設。市、縣結對醫院也會安排康復科、心血管內科、內分泌科等科室專家到共建專科坐診查房。”林彩峰說。
駐點服務力求實打實增強基層醫療力量。
龍巖市第二醫院康復醫學科主治醫師陳美芹,從今年7月份開始了在新橋衛生院為期半年的駐點幫扶,她的到來為新橋衛生院康復醫療工作打開了新局面。
“在衛生院就能得到市級醫院的醫療水平,確實很方便。”日前,新橋村村民陳光鑫來到新橋衛生院找陳美芹做復查,之前因為腰痛,陳美芹為他做了超聲引導下的精準康復,目前恢復良好。
以往,這種技術在市級醫院才能開展,如今,在陳美芹的指導下,新橋衛生院的醫生們也開始掌握該項新技術,為患者治療。
長汀還制定了共建專科內部考核標準,并根據考核結果兌現共建單位績效。邱海仁說:“利益分配機制尤其重要,幫扶和被幫扶者共享利益,特色專科建設方能長久。”
協作更緊密
基層機構診療量大幅提升
次中心承上啟下,圍繞5個次中心,長汀縣18個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被劃分為5個醫療衛生健康片區,次中心帶著各自片區內的鄉鎮衛生院打造“1+N”橫向醫共體體系。
對于偏遠鄉鎮衛生院來說,比起依靠“大總院”,與次中心結對更有效。庵杰衛生院院長朱惠蘭說:“從縣里到庵杰要一個多小時,從新橋下來只要二三十分鐘,便于形成緊密協作的更小服務網格。”
緊密協作首先體現在人員流動上。新橋衛生院牽頭的片區內共有童坊衛生院、館前衛生院、庵杰衛生院三家一般鄉鎮衛生院。林彩峰介紹,三家衛生院會各自選派骨干醫生到共建專科上班,輪換時間根據實際需要決定,短則一個月,長則半年甚至一年。在共建專科外,次中心與一般衛生院也會結合各自需要,調配一般衛生院其他科室的富余人手前往次中心。
這是互利共贏的合作。衛生院醫護人員到次中心后,衛生院負責基本工資,獎金績效由次中心發放,減輕了衛生院的資金負擔。次中心則增強了醫護力量,填補科室人手空缺,培養了更多醫護人員。
“在老年病專科病房,讓我接觸到更多老年人病例,不僅掌握了老年人病危急救技術,還通過與市縣駐點醫生的交流學習,讓自己得以提升。”童坊衛生院交流醫生范琴梅十分珍惜這次交流機會。
人員流動是雙向的,次中心同樣選派管理、醫療、護理、公衛等人員駐點服務一般衛生院。“通過駐點,我們發現一般衛生院各自的短板,選派人手解決問題。”林彩峰舉例,新橋派出護理部駐各衛生院幫助提升護理管理質量,針對三家衛生院信息科薄弱的問題,新橋衛生院信息科3位骨干各自包干一家信息建設。而面對公共衛生服務較弱的庵杰衛生院,新橋衛生院每月都會前往指導公衛服務,庵杰衛生院的公衛服務水平也從全縣末尾進步到全縣前列。
在橫向醫共體體系下,次中心和一般鄉鎮衛生院之間建立了暢通的轉診機制:區域內普通衛生院門診、住院處理不了的患者,需轉診到醫療衛生次中心,醫療衛生次中心將康復期和慢性病患者轉回衛生院,實現逐級轉診。
“以強帶弱,以大帶小,橫向醫共體建設旨在增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水平,進一步縮短鄉村醫療服務半徑,為老百姓提供更加優質可靠的家門口醫療衛生服務。”邱海仁說。
據統計,開展國家基層衛生健康綜合試驗區建設以來,長汀縣域內基層衛生機構診療量逐年上升。去年,長汀縣域內基層衛生醫療機構診療量占比達71.27%,比全國平均水平高近20%,居全省前列。(本報記者 徐士媛 戴敏 通訊員 陳天長 王倩文)
責任編輯:趙睿
- 長汀40個項目集中簽約開竣工2024-11-07
- 養雞39年,她把河田雞養滿了青山2024-09-02
- “一只雞”的蛻變史,見證老區從濁水荒山到山河披綠2024-08-31
- 復興志 報國行 | 在長汀上“思政課”!福建高校師生探究革命老區鄉村振興路2024-08-31
- 福建長汀:紅土地飛出“金鳳凰”2024-08-31
- 福建長汀古城:“紅色小上海”的溫柔夜時光2024-08-30
- 龍巖長汀:昔日水土流失重災區 今日鳥語花香風景區2024-08-29
- 參差不齊的門板,何以成為“人民支援革命”的歷史見證?2024-08-28
- 復興志 報國行 | 從革命舊址到紅軍渡口!福建高校師生在長汀縣重走長征路2024-08-28
- 從無到優 長汀打造醫療器械產業集聚地2024-08-22
- 最新龍巖新聞 頻道推薦
-
龍巖永定:為環衛工人提供“清涼港灣”2024-11-13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