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臺情深共話千年圣君緣
首屆張圣君文化學術研討會在永泰舉辦
8月26日下午,主題為“千載圣君緣 閩臺一家親”的2024年閩臺張圣君文化研討會在永泰舉行,這是國內社科界首次舉辦張圣君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術研究和成果分享會。活動由永泰縣政府、福州市社科聯主辦,永泰縣臺辦、永泰縣社科聯、永泰縣盤谷鄉政府聯合承辦。
張圣君出生于永泰縣嵩口鎮月洲村,成長于永泰縣盤谷鄉,因其濟困扶危、治病救人、懲惡揚善,被升華為兩岸農業神、商業神、醫藥神。近30年來,臺灣各地已有50多座宮廟、60多批次組團前來永泰尋祖進香,張圣君信仰文化是連接海峽兩岸同胞骨肉親情的紐帶。2017年1月,“張圣君信俗(福州)”被列入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研討會上,共有46篇來自中國社科院、中央民族大學、廈門大學、臺灣中國文化大學、臺北藝術大學、臺灣淡江大學等兩岸社科界專家的研究成果入選大會交流。學者們從哲學、民俗學、歷史學、傳播學、藝術學、文化學等多學科角度研討張圣君信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深厚內涵、歷史衍變與時代價值,闡述海峽兩岸歷史同根、文化同源的淵源關系。
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員張宏斌圍繞官方與民間信仰的殊途與同歸展開論述,他認為張圣君信仰在早期更強調個人信仰,趨吉避兇,但在后期逐漸進入到道教信仰體系中,影響到兩岸甚至東南亞一帶,已經從一種個人信仰轉變為公眾信仰,成為一種文化認同,一種信仰紐結。
“張圣君文化對閩臺關系的影響深遠且多層次,不僅在臺灣的移居社會中凝聚力量,還促進了兩岸農業、商業和醫藥領域的交流與合作。”臺灣新北市松年大學主任、文史研究員蔡瀛也表示,近年來,張圣君信俗文化成為兩岸文創團隊共同關注的焦點,通過創新和現代化的方式,這種信仰得以在年輕一代中傳承和發揚,這也意味著張圣君文化不僅在歷史上對閩臺關系產生了深遠影響,還在現代社會中繼續發揮著重要作用,成為兩岸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
在不同時代,新聞媒體對于特定神祇議題也會有不同的表現方式。針對張圣君信俗在媒體傳播中的形象,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系教授莊伯仲表示,張圣君這位在閩臺及東南亞一帶影響甚大的農業和商業神祇在臺灣新聞曝光的質量和數量都有很大提升空間,需要以新思維來推廣地方信仰文化,講好張圣君故事,挖掘文化內涵,媒體聲量自然聚集。
“張圣君信俗文化是講好中華文明突出特性故事的生動案例,傳承好、發揚好張圣君信俗所蘊涵著的中華文明精神,是構建中華文明精神標識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新時代鄉村振興首先應當是鄉村文明的振興,永泰就可從構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高度出發,推動張圣君信俗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開創永泰文化事業發展的嶄新篇章。”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謝清果表示。
兩岸學者思想交鋒,為張圣君信俗文化發展凝聚共識。近年來,福州市社科聯積極發揮“聯”的作用,采取“市縣社科聯合作+相關職能部門聯動+平臺智庫”的模式,引導組織省內外社科界知名專家專題化開展調查研究,挖掘閩都文化深厚內涵,推出系列專題科研成果,發揮決策咨詢服務作用,為福州市發展提供社科智慧和力量。后續,永泰縣也將運用好兩岸專家研究成果和意見建議,弘揚張圣君信仰文化內涵,持續開展閩臺尋根謁祖、文化文創研討、兩岸宮廟信眾交流等活動,推動兩岸在農業、文化、經貿、旅游等領域深度融合,為深化兩岸人文交流與經貿合作、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作出新貢獻。(記者 葉欣童 見習記者 傅亦靜)
責任編輯:趙睿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福州市長樂區鶴上鎮召開2024年第三季度河道專2024-08-27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