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共同記憶 加深文化認同
閩臺張圣君信俗文化交流活動舉行
8月26日,為紀念張圣君千年誕辰,永泰縣在盤谷鄉方壺巖舉辦以“尋根圣君故里 促進閩臺融合”為主題的閩臺張圣君信俗文化交流活動,兩岸專家學者、企業家、宮廟代表、海外僑胞等共1200人匯聚一堂,共襄盛舉。
現場發布圣君農特產品牌。記者 包華 攝
以文化為媒
凝聚共同記憶
聲聲鼓點、陣陣古樂,伴隨著激昂的曲樂聲,兩岸歌手共同演繹主題歌曲《張圣君傳奇》,跨越海峽的旋律拉開了活動的序幕。
據了解,張圣君是閩臺三大信仰神之一,在臺灣又被稱為“法主公”。他出生在永泰月洲,成長在盤谷鄉方壺巖,因其扶危濟困、懸壺濟世、保境安民,被升華為兩岸農業神、商業神、醫藥神,素有“海上媽祖、陸上法主”之稱,海內外信眾超過1億人,其中臺灣地區宮廟近百個,信眾達1000多萬。2017年1月,“張圣君信俗(福州)”被列入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成為閩都文化的重要載體。
“永泰縣方壺巖是張圣君文化發祥地,我們在臺灣經常聽圣君文化起源的故事。所以在圣君千年誕辰之際,很榮幸能在現場體驗民俗文化的魅力,充分感受兩岸同根同源的文化根脈。”臺灣中華教科文創新發展協會執行長林智遠表示,這次活動進一步延伸了海峽兩岸張圣君信俗文化的交流深度廣度,希望能持續開展交流,增進閩臺之間的親密關系,實現常來常往、共進共融、互聯互通。
現場,閩臺兩岸嘉賓將分別取自臺灣日月潭之水、閩江之水和大樟溪之水,在眾人的見證下匯入圣君鼎之中,寄托了兩岸融合發展的美好愿景。
以文化為橋
加深相互交流
作為張圣君信俗的起源地,永泰與臺灣一直有著密切的文化聯系和深厚的文脈淵源,全縣有12個村居與臺灣村同名。張圣君信俗文化更是連接兩岸同胞的文化精神紐帶,臺灣專祀張圣君的宮廟有60余座,而被家壇供奉及作為道教神廟陪祀的宮廟則不計其數。多年來,兩岸信眾始終來往密切,血濃于水的情感不斷升華。
“兩岸民間信俗一脈相承,媽祖、關帝、張圣君、保生大帝等臺灣民間信俗的根源在大陸,尤其是福建地區。”臺灣中華道教總會秘書長張肇珩說,此次活動以共有的民間信俗為精神紐帶,不僅促進了兩岸同胞的交流交往,更加深了兩岸之間的文化認同。
當下,張圣君信俗文化已成為海峽兩岸鄉創團隊關注的焦點。“我們充分發揮張圣君祖地、母殿文化影響力,打造了一系列圣君品牌文化農產品,包括方壺牌西紅柿、圣君福桃等,很好地帶動了永泰鄉村文化、產業、人才發展。”盤谷鄉黨委宣傳委員李閩濤表示,依托張圣君信俗文化的優勢,近年來盤谷鄉不斷探索文化交流新路徑,舉辦閩臺尋根謁祖、文化文創研討、兩岸宮廟信眾交流等活動,推動閩臺農文旅等領域的深度融合,共同譜寫閩臺融合發展新篇章。
以文化為引
激發振興活力
以文載道、以文化人、以文興產。活動當天,閩臺圣君文化園正式動工。該項目計劃投資3600萬元,將建設圣君文化長廊、方壺巖禪修露營基地、張圣君文化館等,落成后將進一步提升方壺巖景區文旅體驗,同時推動永泰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同時,兩岸圣君品牌合作政企代表進行了永泰閩臺農文旅項目合作簽約儀式,永泰與5家臺資企業簽訂經濟合作協議,以農文旅交流為紐帶,助力鄉村振興,推動兩岸深度融合發展。
近年來,永泰持續加大對臺文化交流、經貿交流,累計引進臺資企業41家,先后培育行業龍頭企業5家,聘請多支臺灣設計團隊參與永泰鄉村振興、傳統村落保護等項目設計。2019年以來,累計有15支臺灣團隊38個項目入選省住建廳“鄉建鄉創陪伴式服務”團隊,數量為全省最多。一系列交流活動,推動了兩岸深度融合,讓閩臺越走越近、越走越親。(見習記者 傅亦靜 記者 葉欣童)
責任編輯:趙睿
- 永泰供電:立桿架線惠民生2024-08-24
- 永泰供電:帶電作業“零感知” 可靠用電有保障2024-08-23
- 永泰供電:持續深化配網施工轉型 推動配電網高質量發展2024-08-22
- 周祖翼赴福州市永泰縣宣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并調研2024-08-22
- 永泰供電:電力賦能千年古鎮“新生”2024-08-21
- 永泰供電:響應政府重點工程需求 保障迎峰度夏可靠供電2024-08-16
- 國網永泰縣供電公司紀委開展領導班子 成員“素描”工作2024-08-15
- 永泰供電:推進村網共建 助力鄉村振興2024-08-14
- 永泰供電:閩運充電站接入 為綠色出行“充滿電”2024-08-13
- 2024年首屆海峽(永泰)天文青年匯在福州永泰開幕2024-08-13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福州市長樂區鶴上鎮召開2024年第三季度河道專2024-08-27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