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魚,如何“鏈”出大產業,最大限度發掘新質生產力?
行走在全國海洋大縣連江,你可清晰看到一條魚的裂變之旅:持續實施種業振興行動,通過在全市率先實現“岱衢族”大黃魚規模化育苗,做強產業鏈;借助科技之力,深入推進“百臺萬噸”深遠海養殖工程,將大黃魚養殖區域從200米的近岸向3公里的外海拓展,做優生態鏈;打造全國首臺半潛式漁旅融合深海養殖裝備,實現海面下方養殖美味海鮮、海面發展休閑觀光旅游,延伸價值鏈。
深入踐行大食物觀,連江的“一條魚”已拓展到涵蓋種業、養殖、裝備、遠洋、精深加工、銷售、文旅等多領域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推動更多新質生產力“下海”,走出一條潛力更大、質量更優、動力更足的增長路徑。
打造“連江芯” 做強產業鏈
春色如許,極目遠眺定海灣海域,碧波蕩漾的海面上,鱗次櫛比地排列著浮動的塑膠漁排。十幾名漁民正在漁排上開展分苗作業,大家先把網箱里養殖的大黃魚趕到一起,用一把特制的大水舀將魚兒舀到長約5米的U形槽里,剔除長勢不好的小魚、雜魚,而后用活水袋吊起,運送到深水網箱里放養。
大黃魚,又稱黃瓜魚,體色金黃、肉質細嫩、營養豐富,是我國養殖規模最大的海水魚。其中,福建省大黃魚產量占到全國80%以上,并且在全世界銷售,福州、寧德是重要養殖區。
“這些魚身份不一般,是我們自主培育的‘岱衢族’大黃魚,它們從出生到面市需要搬三次家,這次是從塑膠網箱入住深水網箱,明年這個時候就要投放到‘百臺萬噸’深遠海養殖平臺上進行野化馴養,肯定會受到市場歡迎。”得益于連江在全市率先實現“岱衢族”大黃魚規模化育苗,養殖戶盧統鋒對未來充滿期待。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苗種是水產養殖的“芯片”。作為全國海洋大縣,種業是連江重點發展的新質生產力之一。近年來,連江積極發揮優勢,持續推進水產種業振興工程,加大種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研發推廣了鮑魚、海帶、大黃魚、海膽、三倍體牡蠣等高優品種,在解決苗種“卡脖子”問題的同時,形成了人工育苗、養殖、加工、銷售和出口的完整產業鏈。
為何選擇“岱衢族”大黃魚進行培育?連江縣海洋與漁業局工程師王為剛介紹,“岱衢族”大黃魚是黃魚族中的極品,脊椎骨可達27節,魚身比普通大黃魚更加修長,通體呈金黃色,魚鱗光澤、肉質結實,口感更接近于野生大黃魚。2022年12月開始,技術人員先是從深遠海養殖平臺中挑選出一批優質“岱衢族”大黃魚作為親魚,進行催產和人工繁育。為解決水溫、水質等環境適應問題,技術人員搭建了恒溫水池和增氧設備,用流動的活水,分三批培育幼苗。經過3個月培育,成功繁育出首批連江本土出生的“岱衢族”大黃魚魚苗。
如今,首批培育成功的2500萬尾“岱衢族”大黃魚苗已長至250克,正式搬家至深水網箱進行喂養。“待大黃魚完成三次搬家上市后,每公斤售價近千元,是普通大黃魚售價的10倍。”盧統鋒說,今年下半年,他還要搶抓市場商機,培育5000萬尾大黃魚苗。
連江企業的實踐讓我們看到,更多接市場、接地氣的研發成果,帶來了海上養殖的新繁榮。
布局“百臺萬噸” 做優生態鏈
“你能想象嗎?穿著西裝、皮鞋,動動手機,是我們現代養殖人的工作常態。”茫茫大海上,行走在“乾動1號”深遠海養殖平臺如履平地,福建乾動海上糧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郭建濤不無得意地說。
更讓郭建濤感到開心的是,這里是大黃魚的“跑馬場”,成長過程跟野生環境是一樣的,因此養殖出的大黃魚蛋白質含量高、口感類野生。“京東、盒馬都有銷售我們的魚,福建、浙江、上海、北京掀起團購熱潮,訂單排得滿滿當當。”平臺上,他的電話接個不停。
如何將科技關鍵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用更先進的方式養魚,創造出更大的價值,連江縣向深遠海挺進的步伐,正在催生新質生產力。
作為“百臺萬噸”項目先行推動和踐行企業,乾動海上糧倉在定海灣海域投用“乾動1號”“乾動2號”深遠海平臺。“乾動系列”養殖水體達2萬立方米,年產高品質類野生大黃魚200噸,可抵御15級至17級臺風,并配備風光互補發電系統,實現自動監測海水水質,所有數據均可無線傳輸到岸,一部手機就能隨時監測魚類生長情況及平臺運作狀況。
“與木頭漁排、塑膠漁排相比,‘乾動1號’等深遠海養殖平臺,可以將大黃魚養殖區域從200米的近岸向3公里的外海拓展,不僅解決海上勞動力短缺問題,還有效破解海洋垃圾污染困境。”連江縣海洋與漁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對于大黃魚來說,木頭漁排是第一代住宅,塑膠漁排是第二代住宅,都屬近海養殖。直到第三代重力式深水大網箱和第四代深遠海養殖平臺的出現,養殖區域才從近岸向外海延伸,極大拓展了藍色經濟發展新空間。更可貴的是,這種模式既保護生態又涵養資源,用標準化賦能品牌,加速構建持續健康發展的海洋漁業模式。
既向陸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連江縣耕海牧漁,以工業化思維建設海上牧場、藍色糧倉。定海灣地處閩江、敖江入海口,咸水與淡水在這里交匯,水質標準達到國家二類以上,十分適合養殖大黃魚、石斑魚等高附加值魚類,因此成為“百臺萬噸”深遠海養殖工程的試驗田,吸引了“乾動”“定海灣”“泰漁”等系列11臺深遠海養殖平臺接連落戶,投放數、投產數均位居全國第一,一躍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海上智慧生態牧場。
記者獲悉,連江深遠海大黃魚體驗館已在策劃中,擬選址魁龍坊歷史文化街區。
錨定漁文旅融合 延伸價值鏈
如何做到“一魚多吃”?將視線聚焦到全國首臺半潛式漁旅融合深海養殖裝備“閩投1號”上,這里不僅是藍色糧倉,也是我省海洋文旅新地標,漁文旅融合典范,目前游客接待量已超5000人。
在“閩投1號”運營部門負責人范永杰帶領下,記者再次踏上這個海上巨無霸。作為全國首創深海養殖裝備租賃試點項目,“閩投1號”總長92米、寬36米、高27米,采用海工平臺半潛式結構設計,龐大的鋼構基座托起水上部分,甲板可活動面積有3000平方米,平臺水下養殖水體達6.2萬立方米,身處其間的大黃魚在海洋的“錘煉”下,品質遠超近海養殖出的同類品種,年產值可達1億元。
在“閩投1號”智慧漁業系統顯示屏上,可以看到大黃魚在水下活動的場景。因為水下裝有聲吶、視頻監控、海流監測以及傳輸設備,可多維傳輸數據,根據水溫、水質和魚群情況智能化投放餌料,并通過自主研發算法,建立評價體系,指導生產及運營,實現“一屏在手、一目了然”的智慧管理模式。
“這里不僅是大黃魚的‘跑馬場’、‘深水豪宅’,作為我國首個深海智慧漁旅平臺,平臺還配套有海景客房、智能會議室、海上餐廳、親水平臺、露天水吧、智慧漁業體驗中心、休閑垂釣區、海洋文創天地等,游客吃住游娛一條龍,沉浸式海洋研學基地讓游客紛至沓來。”范永杰說。
不僅如此,為了將“一條魚”的價值吃干榨凈,平臺實現5G信號覆蓋,方便游客接打電話,錄制、編發視頻;海上餐廳可同時供116人就餐,提供大黃魚、鮑魚、魚丸、海帶、牡蠣等“海連江”特色產品;精品客房有25間,游客可以盡情欣賞不同時段海上風光;會議室可容納50人,滿足團隊辦公等需求。
“在連江,玩海又添新方式,更有文化味、體驗感。”不久前,上海游客程鵬帶著家人前來打卡,在“閩投1號”上垂釣大黃魚、觀看落日,還動手烹飪海鮮宴,“這種難忘的體驗,值得擁有與珍藏”。(記者 林文婧 通訊員 吳其法)
責任編輯:趙睿
- 碧海映藍天 人間一樂園——連江縣環馬祖澳濱海旅游度假區春日走筆2024-04-18
- 如夢似幻!福州連江迎來今年首場“藍眼淚”了!2024-04-17
- 連江舉辦首屆“三月三”連馬民族文化節2024-04-12
- 連江“里山”馬祖“外山”!方言組第二《里山外山》故事拉滿2024-04-10
- 連江“三月三”畬族文化節下月舉辦2024-03-22
- 掌上育秧苗“云”上忙春耕 連江“新農人”從會種田變“慧”種田2024-03-20
- 連江打造全國首個區域公共品牌食品數字標簽2024-03-12
- 兩岸民族產業融合發展交流中心揭牌2024-03-11
- 連江舉辦“我們都是一家人”主題馬祖鄉親聯歡晚會2024-03-04
- 連江古石村:打造網紅石頭厝 兩岸合寫“石頭記”2024-03-04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福州浦下河龍舟公園首座配套用房封頂2024-04-30
-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 AI畫筆勾勒戲曲新美學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