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條竹子彎又彎,紅軍開進羅漢山。老劉老黃是英雄,革命斗爭苦萬般,苦呀苦萬般。三條竹子做扁擔,千年奴隸把身翻。斗爭地主和惡霸,分田分牛分家產,分呀分家產……”1936年,永泰、福清、莆田三縣交界的廣大鄉(xiāng)村流傳著這一首山歌小調,講述紅軍在羅漢里的革命故事。
1934年4月,中共福州中心市委機關被破壞。之后,中心市委委員黃孝敏和互濟會主任劉突軍轉移到福清,成立了福清中心縣委。劉突軍看準羅漢里山高林密,且為多個縣的交界處、易守難攻,于1935年3月帶領福清大隊進駐,展開長達3年的游擊戰(zhàn)爭。
持續(xù)近3個月的反“清剿”斗爭
駐扎在羅漢里革命根據地的游擊隊伍逐漸壯大,引起國民黨當局的注意,尤其是1936年2月的河村橋伏擊戰(zhàn)抓獲國民黨省銀行經理韓疆土等10名國民黨官員及憲兵,繳獲短槍和鈔票200萬元,讓國民黨福建當局惱羞成怒,急調3000多人的武裝力量從四面八方向羅漢里撲來,準備圍剿紅軍。
1935年5月,福清和莆田兩個中心縣委聯合成立中共閩中特委,閩中游擊隊也正式組建。面對數倍于己的敵軍力量,劉突軍臨危不亂,緊急召開會議,決定將游擊隊分成3個小隊,分散至大化山各山頭與敵人周旋游擊。
“這次清剿行動是省政府陳儀主席親自布置,兵力約30倍于游擊隊,聽說還有專門搞策反的人馬,準備在3個月內把游擊隊徹底消滅。”當時的福清縣城到處都流傳著這一消息,可見國民黨福建當局準備之充分。
然而,僅過了兩個多月,國民黨消滅閩中游擊隊的計劃就以失敗告終,羅漢里的各路武裝力量也基本保存下來。敵人圍剿計劃的破產,正是有賴于人民群眾為游擊隊提供基本的糧食和及時有效的情報。
一都鎮(zhèn)后溪村連大妹的房子在“清剿”中被燒毀,兒子郭興在反“清剿”斗爭中不幸犧牲,但她忍住悲痛,依然關心著隱蔽在深山里的游擊隊員,即使自己食不果腹,也堅持多次穿越敵人的封鎖線到外地買糧,避免紅軍戰(zhàn)士們挨餓。交通員棋三妹為游擊隊送情報返回時不幸被捕,因不愿泄密被敵人殘忍殺害。
充分發(fā)動群眾力量
羅漢里的村民與紅軍的關系親如魚水,正是因為紅軍知道,革命是為了人民,革命需要人民。
羅漢里的群眾平日里受到國民黨和土匪的欺壓,因此游擊隊剛進入羅漢里時,不明真相的當地群眾立即藏起家里的糧食和家禽,以防受到搶奪。然而,一段時間過去,當地群眾發(fā)現,這一群操著南腔北調的人,不僅不搶奪老百姓的糧食和家產,反而會主動幫助大家開荒種地,自己天天住草樓、吃粗糧,卻為村民掃除匪患。
紅軍還開辦夜校,教村民讀書識字,宣傳革命精神,告訴他們要向地主惡霸發(fā)起斗爭,爭取自己的權益。漸漸地,紅軍的精神感染了當地村民,大家將紅軍當作親人來看待,騰出房屋、分享糧食,與紅軍同吃同住,甚至與紅軍一同參加游擊斗爭。
由于游擊隊員都是外來人,把守入山關隘時難以分清當地村民和國民黨探子,當地村民主動參與關隘的值守,盤查抓獲了兩名國民黨探子。
爭當游擊隊交通員的村民更是不計其數。在反“清剿”斗爭中,他們在國民黨的威脅迫害下,冒死上山送軍糧、送情報、當向導,147間房屋被搗毀,被抓的無辜群眾數以百計,12人慘遭殺害。老區(qū)人民為革命作出重大貢獻。
羅漢里精神歷久彌新
“不怕犧牲、艱苦奮斗、一心為民、堅定不移”的羅漢里精神從革命時期走來,于福清一都鎮(zhèn)的千家萬戶中傳承、與時俱進,成為一都發(fā)展強而有力的紅色驅動力。
福清一都鎮(zhèn)黨委書記俞強告訴記者,羅漢里革命遺址已完成軟硬件提升,同步推出“七個一”全流程沉浸式黨史學習教育主題活動、羅漢里紅色文創(chuàng)產品和互動體驗活動,讓羅漢里的紅色精神以更加生動的形式感染每一名參觀者。
如今,一都鎮(zhèn)在羅漢里精神的引領下,成立黨員服務隊,以村為單位入戶宣傳紅色精神和鄉(xiāng)村振興。一都鎮(zhèn)入選全國農業(yè)產業(yè)強鎮(zhèn)建設名單,枇杷成為一都產業(yè)的金名片。今年,一都鎮(zhèn)進一步開啟數字化時代,全方位展現“五彩逸都”的宜居宜業(yè)景象。
福州日報記者 林奕婷
責任編輯:趙睿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福州2021年秋季幼兒園招生工作意見出爐2021-06-0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