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守好文脈 榕發溫麻“三街一坊”保護修繕在行動
魁龍坊歷史文化街區未來展望圖。
海峽網7月2日訊 (福州日報記者 孫漫)青瓦灰壁、雕梁石器、古韻悠長……坐落在連江老城區的溫麻特色歷史文化街區,是文教名宦文化集中地,更是一座明清古厝“博物館”。為守好厚實家底,講好古厝故事,榕發溫麻(連江)實業有限責任公司(下簡稱“榕發溫麻公司”)自覺肩負起傳承和保護文物古跡、文化遺產的使命與責任,全面啟動街區“三街一坊”的保護修繕工作。
其中,魁龍坊特色歷史文化風貌區中的中山路13號(陳家大厝)已率先完成修繕并對外開放。年內,中山路及愛國路沿線還將有13座古厝,在保護和合理利用中煥發新生。
保拆并行 古厝重生有講究
上林街、天王前街、王步街、魁龍坊這“三街一坊”,共同組成了總面積超15.7萬平方米的溫麻特色歷史文化街區。屬一期項目的魁龍坊,其歷史可追溯至宋代,是連江文脈的起源之地。今年春節,作為魁龍坊首批7座完成修繕的古建筑之一,最先完工并對外開放的陳家大厝,讓市民在多彩的迎春活動中,感受厝內門楣窗框鐫花刻鳥、磚木墻石巧飾浮雕的悠悠古韻。
為讓藏在“深閨”的古厝重現神韻,去年下半年,連江縣與市建發集團合作成立榕發溫麻(連江)實業有限責任公司,委托專業設計團隊及頗具實力的施工單位,全方位啟動保護修繕工作。
修繕啟動之初,專業化就一以貫之。在建檔甄別確定21處古建筑(包括6處歷史建筑)的基礎上,按“應保必保、可保盡保”原則,魁龍坊的修繕,以保留相應年代古建筑營造法式和地方營造技法為特點,復原了斗底磚、灰板壁等傳統工藝,讓人眼前一亮,更彰顯古代連江人民的勤勞與智慧。
“修繕設計都是‘一座一議’。我們收集了舊石料、瓦片、木料,分類規整,用于修繕,以求最大程度保留建筑原材料的質感。”市建發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
對始建于清末的陳家大厝的修繕,除最大程度保留原味,更對后期改建的部分進行甄別,放棄與其風貌不協調的建筑。面對緊貼古厝的突兀民房,20名工人用了近1個月,人工鑿除,小心翼翼完成了拆除工作,力求恢復魁龍坊傳統街區肌理。
守住風貌 古厝修復有特色
歷史建筑承載著城市的文化品位與記憶。為讓建筑與歷史在街區更好相融、延續,榕發溫麻公司前往全國知名的多個歷史文化街區“打卡”學習,了解各具特色的保護和建設經驗,收集總結修繕的相關資料,依托連江縣、市城投集團、市建發集團的全程護航,讓保護修復“有底子”、更有特色。
“古建修復是個專業活,馬虎不得。”榕發溫麻公司該項目相關負責人說,每周日上午,工地內都會出現3位“客人”,帶著相關修復人員“巡街挑刺”。這些“客人”都是古建筑專家,對街區保護修復進行全程監督指導,從原貌恢復,到材料加工,再到木構件施工工藝,通過手把手教學,讓施工者心中有數。
為確保修復實效,最大程度保留實景、展現風貌,施工前必須進行技術交底。班組長、施工員對專業知識進行講授,施工中存在的問題被逐一提出,挨個交流討論,提出“解題思路”。每周技術例會都會對上周施工存在問題進行分析、總結、協調,并對下一周施工作出具體安排。相關人員提前查看現場,確定細節方案。
該負責人告訴記者,結構安全和消防安全,是大家對古建筑關注的重中之重。針對結構安全問題,公司請來相關專家,對施工現場進行了全面排查梳理,形成針對性修繕方案。面對木質結構可能產生的消防安全隱患,除定期排查外,項目方還組織開展了消防演練,確保街區安全。
持續作戰 古厝蘇醒展活力
依托新舉措、新模式,為文物保護提供新力量,重塑連江溫麻古城歷史格局,是此番保護修復的終極目標。為高品質建起集特色民宿區、非遺文化展示區、手工藝體驗區及大型民居院落、名人故居等功能區于一體的特色街區,眼下,一場提速攻堅戰再次打響。
“目前,中山路及愛國路共計13座古建筑的修繕施工都在同步推進,計劃年內可陸續完成。”市建發集團相關負責人說,在持續做好街區“留綠”“留舊”“留白”“留文”與“留魂”的同時,榕發溫麻公司還面向社會,公開征集魁龍坊形象標識LOGO,期待能更好地彰顯歷史街區特色,提煉老城符號,塑造老城保護新形象。
針對市民關心的后期運營問題,公司已對接專業的策劃團隊,要把較好的業態和項目引入街區內,讓傳統街區煥發新風采。
“歷史建筑不應被時光冷落,每一個承載城市文脈的寶貴遺產都需要后人的珍惜與保護。”該負責人說,下一步,市建發集團及榕發溫麻公司將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進一步提升保護理念、完善工作機制、建強專業隊伍,充分發揮專家、學者的重要作用,努力把溫麻歷史文化街區打造成榕城的一張特色文化名片。
責任編輯:黃仙妹
- 海峽兩岸慶元宵晚會在連江魁龍坊舉行2019-02-19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五大產業發展帶動鄉村振興 兩岸團隊共尋永泰2019-07-0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