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是展示文化建設成果、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重要陣地。在全面推進新福州建設的進程中,福州市通過整合資源、統籌配置、高標準建設,不斷完善市縣鄉村四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全市“城市15分鐘、農村30分鐘”的公共文化服務圈基本形成,滿足了群眾便捷享受文化服務的需求,也逐漸成為群眾的精神文化家園。
福州三江口,一朵巨大的“茉莉花”——海峽文化藝術中心將于明年綻放迎客。該中心內部將建成多功能戲劇廳、歌劇院、音樂廳、藝術博物館、影視中心等,是繼海峽國際會展中心和海峽奧體中心之后,福州又一地標式建筑。
公共文化建設,基礎設施先行。近年來,福州市積極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從城區在建的總投資35億元的海峽藝術中心,到遍布城鄉帶動全國風潮的“激情廣場大家唱”活動點,再到農村質樸溫馨的文化大院、農家書屋,各類規模不一、特色不同的文化場所遍布榕城大地。全市“城市15分鐘、農村30分鐘”的公共文化服務圈基本形成,成為群眾享受精神文化生活的幸福空間。
政府主導 全民參與共建
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是一個地方文化事業發展的標志,政府在當中起著主導和引領作用。
坐落在城市繁華地帶,福清市文化館顯得有些“高大上”。這里占地4500平方米,擁有國家文化部“一級文化館”、中國音協合唱聯盟福清合唱培訓基地和音樂創作基地、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等多個“國字號”頭銜。文化館的旁邊,則是同樣建成投用不久、氣勢恢宏的福清市文化藝術中心、體育館、僑鄉博物館,后者被稱為福清市的“兩館一中心”,建設總投資達5.5億元,是近年來福清市最大的文體建設項目。
“新館的硬件設施和設備條件好,與過去比簡直是天壤之別!不過,活動室還是不夠用,因為來的人實在太多了!”福清市文化館館長林琛笑著說,“這是甜蜜的煩惱”。
去年10月,連江縣鳳城鎮綜合文化站建成開放。如今,這里同一層10多間活動室連成一片,方便群眾在不同項目間“串門”,已成為當地居民日常文化休閑的好去處。
其實,這座文化站的建設背后有著一筆“經濟帳”:文化站地處縣城最繁華地段,場地是鎮政府所擁有的連排店面,“每間店面出租每月至少租金2000元。”但鎮里還是把讓騰出來,不僅每年少收了幾十萬的租金,還投入了30多萬元裝修和添置設備。
在福州,政府主導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舍得投入,力度空前;用好社會力量,民間資本參與建設,同樣是熱情如火,由此形成了多元化的建設投入機制。
潭頭鎮在長樂當地的經濟排名并不靠前,但在文化設施建設上卻很豪氣:先后自籌300多萬元建成鎮綜合文化站,又投入8000多萬元建成15個村級文化中心,籌資3000多萬元建成16個村級休閑公園……上述上億元的建設資金大多來自各村的海外鄉親們的捐贈,他們關心家鄉建設,往往一呼百應,捐建的村文化中心通常高大氣派,充滿西式建筑風格。
窺一斑而知全豹。長樂市通過發動民營企業家、海外華僑、社會公眾共同參與,建立了政府投入、社會捐贈、市場運作的“三三制”融資模式。
城鄉同創 打通“最后一公里”
城鄉一體、均等便民,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基本要求。通過整合資源、統籌配置,福州市逐步縮小城鄉差距、沿海山區差距,實現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在城鄉的全面覆蓋。
每到周末,臺江區文化館里總是人頭攢動,格外熱鬧。近4000平方米的館內,錄音棚、美術室、音樂室、排練廳、十番音樂傳習所等活動室一應俱體。該文化館為國家一級館,館內還建有全市一流的音樂錄音室,就連省歌舞團也常來此借用場地。
在鼓樓區,“一老一少一普”公共文化服務站已成為品牌,綜合了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少兒成長服務站、文化普及服務站,全區69個社區文體活動場所實行錯時錯峰制,節假日照常開放,成為群眾日常娛樂、交流、學習的重要場所。
城里公共文化設施“花團錦簇”,唾手可得,鄉村的公共文化設施同樣萬紫千紅,各具特色。自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以來,福州市通過保護開發并舉、盤活利用資源、省市文化共建、部門團體聯手、強化科技融合等方式,全力解決文化設施短板,打通文化惠民的“最后一公里”。其中,如在籌辦全國首屆青運會以及建成15個大型體育場館的基礎上,面向基層建設150個室外球類場地、700條健身路徑及一批運動健身場所;擴大廣播電視設施覆蓋,使所有行政村都能享受到廣播信息服務;連續兩年將全市173個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和2101個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達標提升工程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
“以前鄉鎮的文化站到處搬,甚至連牌子都沒有。現在,都有了固定陣地,也配齊了設備和人員。”永泰縣科技文體局副局長楊世強對創建工作深有感觸。目前,在市縣共同努力下,永泰縣的基層文化服務正朝向開放、均等、便利的方向快速建設發展。
截至目前,福州市已有文化館、公共圖書館、博物館、藝術館等68家,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173個,村(社區)文化活動室2605個,文化廣場1000多個,各類文化宮、青少年活動中心、老年活動中心268個,公共體育館(場)12077個,加上在榕的省級文化服務單位24家,基本形成了覆蓋城鄉的“省—市—縣(市)區—鄉鎮(街道)—行政村(社區)”五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文化部門管理的公共文化服務單位和文化公園全部實現“零門檻”免費開放,讓每個人都能享受公共文化服務的陽光雨露。
(小)高標定位 展現榕城特色
不是每座建筑都有靈魂。然而在福州,您隨處可見穿越歷史與現代的文化建筑(群),堅持高標準規劃和建設,積極融入福州文化元素,福州努力為每座文化建筑注入自己的靈魂。
位于馬尾區的船政古街,依山面江,亭臺樓閣,匯聚了船政歷史時期不同風格且錯落有致的中外建筑,如今這里已建起“左營·佐贏”海峽兩岸(船政)文化創意產業園。福州全面規劃建設船政文化為主題的旅游區,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成為國內第一個以船政為主題的博物館,去年,精心打造的船政衙門、船政時空隧道等景點對外開放,引吸國內外無數游客。
“沒到三坊七巷,就等于沒來過福州。”福州在對三坊七巷保護修復過程中,注重傳承與發展街區活態的歷史文化精髓,這里已成為全市首個5A國家級旅游景區。
從折射半部中國近代史的三坊七巷、中國近代海軍搖籃的船政文化,到舉辦全國青運會的海峽奧體中心,福州版“悉尼歌劇院”、形如“市花”茉莉花的海峽文化藝術中心,這些特色建筑(群)仿佛化身文化使者,接過歷史與現代的文化接力棒,讓中外游客感受福州文化的獨具魅力。
據了解,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以來,福州市積極建設重點文化設施,提升城市品質檔次。其中,面積5.8萬平方米的福州市圖書館新館已經竣工,年內將投入使用;投資35億的海峽藝術中心已經封頂,明年有望投入使用;海峽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園即將落成;福州畫院、九日臺音樂廳和多地圖書館、文化館正在加緊提檔升級工作。
此外,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持續推進,三坊七巷、“海上絲綢之路:福州史跡”2個項目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構建大三坊七巷文化旅游區,創建集旅游觀光、文化創意、娛樂體驗、溫泉養生于一體的旅游品牌;啟動朱紫坊、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煙臺山歷史文化風貌區、閩安歷史文化名村等保護修復項目等,這些文化設施和公共文化服務網絡,為廣大群眾的公共文化娛樂活動提供了堅實的陣地保障。
責任編輯:李牧晨
- 福州提升特殊群體文化獲得感 實施文化精準扶貧2018-07-02
- 福州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取得六大成效2018-06-27
- 直播:福州市創建第三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2018-03-28
- 福州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系列活動——走進鼓樓2018-02-12
- 福州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系列活動走進福建省少年兒童圖書館2018-02-11
- 層層給力 創建有力--公共文化服務的福州實踐之一2018-01-16
- 數字服務 互聯互通--公共文化服務的福州實踐之四2018-01-16
- 多元投入 協力發展--公共文化服務的福州實踐之五2018-01-16
- 示范帶動 全民共享--公共文化服務的福州實踐之六2018-01-16
- 打造載體 創出特色--公共文化服務的福州實踐之七2018-01-16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福州:綠色祭掃 樹立新風2019-04-03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