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蔡現在是美國一所州立大學商業經濟(Bussiness Economic)專業大二學生。她所在的大學位于加州,在全美大學綜合排名位列前40。一年前,小蔡獲得大學錄取通知書的時候,暗自慶幸自己能夠被排名如此靠前的美國大學錄取。
但是,小蔡現在不得不為自己未來的前途擔憂。在她看來,自己就讀的商業經濟專業完全可以用“中國班”來形容,因為80%的同學竟然都是來自中國。除了上課之外,同學之間幾乎沒有英語交流的氛圍。有時小組討論課,同學們甚至直接用漢語發表意見和看法。
所幸,小蔡所在的美國大學對于英語教學控制得十分嚴格。面對如此眾多的中國學生,有一位華人教授曾經使用漢語進行授課。此事被校方知道后,直接解聘了那位華人教授。
小蔡自己也想不明白,每年花費將近40萬元留學美國,感覺怎么像是在國外上“外教課”?
為了擺脫“中國班”的尷尬,她在大一一個學年都泡在圖書館里,認真閱讀各種書籍。但是,小蔡發現,離開“中國班”卻未必能夠真正融入美國大學。于是,從大二開始,小蔡積極參與學生會的工作,并且定期去健身,期望能夠給予自己的美國留學生活一個全新的改變。
其實,美國大學專為中國學生開設專業早已不是什么新聞。究其原因,就在于美國越來越將國際教育當作一項經濟收入。美國門戶開放報告數據顯示,留美學生對于美國的經濟貢獻達到358億美元。其中,中國學生功不可沒。
事實上,在2008年之前,美國留學簽證難一直是困擾中國學生的一大難題。但是,從2008年起,美國逐步面向中國放開留學政策。美國的“態度”之所以發生如此巨大轉變,一方面,與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密切相關;另一方面,又與中國成功舉辦奧運會不無關系。
由于遭受金融危機,導致美國政府出現巨大的財政赤字,不得不減少公辦學校的投入。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公辦大學開始逐步增加招收國際學生的數量,以填補辦學經費的不足。同時,國際學生數量的增長,也拉動了美國內需,促進美國經濟的復蘇。
當然,中國成功舉辦奧運會,也讓美國看到中國經濟的發展狀況,進而面向中國學生敞開留學的大門。因此,自2008年起,留美學生中,中國學生人數開始超越其他國家,并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在2015至2016 學年,中國學生以31.5%的絕對優勢排名第一位,同比增長8.1%。這是中國連續7年居于留美生源大國第一位。
目前,美國大學數量超過4000所。面對國際教育創造的巨額收入,美國大學之間也存在爭奪中國學生的競爭。為了滿足中國學生的需求,一些美國大學不惜“定制”中國學生課程。對于中國學生而言,商科是最為熱門的專業。于是,美國大學增設了不少與商科相關的新專業“擴招”中國學生。
然而,當前的美國就業市場,最為稀缺的還是STE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相關專業的畢業生。至于商科畢業的學生,面對美國的就業難,所能做的只有拿著一紙“洋文憑”打道回府了。想必這也是美國相關部門最愿意看到的結局。
由此可見,小蔡的顧慮并非杞人憂天。在她的身邊,很多中國來的學長,只能在餐廳等地打工,從事與專業完全無關的工作,根本談不上實習乃至就業的機會。這也是她備感茫然的地方。
如果沒有良好的實習經歷,小蔡不但難以實現美國就業,而且回國就業也將困難重重。如今,中國留學生回國就業難度越來越大、收入越來越低,甚至出現了“海歸”變“海待”的現象,一個重要原因還是出國留學除了一紙“洋文憑”別無長處。但是,身在國內的家長們意識到這一點了嗎?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