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來自中國的留學生張美然和廖珈琦發明的疫苗運輸溫控系統,從倫敦17所大學的49個國際學生數以百計的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2016倫敦市長國際學生創新獎第二名,以及醫療組第一名。這兩位獲獎者目前就讀于倫敦帝國理工學院。
中國學生張美然(右)和廖珈琦(左)獲得2016倫敦市長國際學生創新獎第二名。
她們發明的疫苗運輸溫控系統,是一種長時間的冷卻存儲技術,能在相當長的時間里讓疫苗保持低溫而不遭損壞,不僅能夠幫發展中國家節省大量疫苗費用支出,還可以在全球范圍內拯救更多生命。張美然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當下的運輸鏈效率不高,尤其是在最后抵達偏遠地區的那一步。由于那些地區的運輸設備制冷條件有限,疫苗很容易失效,導致很多熱帶以及偏遠地區的孩子無法接種最基本的疫苗。
此次大賽的評委、由倫敦市長創建的醫療項目MedCity的主席埃利奧特·福斯特非常贊賞疫苗運輸溫控系統的創意,他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中國學生張美然和廖珈琦了解整個運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并將生物醫學研究經驗與創業精神相結合,創造了一種可以在全球應用的技術。”
2016倫敦市長國際學生創新獎旨在挖掘具有創新能力的國際學生,并通過提供資金支持,幫助學生將他們的創新帶到下一個發展階段。獲得本次大賽第一名的是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研究生盧卡·亞里山德里尼。來自意大利的他用蜘蛛絲和樹脂的混合物制成了一把小提琴。他因此獲得本次比賽最高獎金——10000英鎊。第三名授予德國學生埃琳娜·迪克曼,她用回收的雞羽毛制成防水涂料、牙刷等用品。中國學生禤彥勛發明的防止帕金森患者抖動的傳感醫療設備獲得第八名。
倫敦發展促進署教育局局長凱文·麥卡錫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今年是首屆國際學生創新獎,中國學生在此次大賽中表現非常出色。在入圍的36個項目中,有8個來自中國,達到將近1/4。而且中國學生的參賽作品不僅局限于技術、醫藥,還涉及創意藝術、產品設計、珠寶等領域”。
參加這次創新大賽的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博士生張美然在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表示,倫敦崇尚創新的環境為學生們提供了很多將實驗室的研究帶到實踐中的機會。由于資源和人才的集中,在這里學習感覺視野更開闊,一流的設備也讓很多想法更容易變成現實。埃利奧特·福斯特稱,“英國現代大學系統的好處在于,不僅僅夯實學生的科學基礎,而且全力支持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并幫助學生將想法轉化為產品和業務。英國高校在商業、金融等領域與社會有很多互動,幫助學生們邁出第一步成為企業家。”
帝國理工學院創新設計工程專業的談欣洋對《環球時報》記者講述了他為患神經肌肉疾病兒童設計可穿戴設備的經歷,他表示,自己所學專業和實踐結合非常緊密,他通過與康復中心的醫生、病人的不斷溝通,最終設計出參賽作品。談到在倫敦的學習體會,談欣洋對《環球時報》說,在創新方面,同學之間的互相影響很重要。倫敦非常國際化,他所在的項目里各個國家、各種背景的學生都有,大家在一起能碰撞出很多創新的點子。
每年,有來自200多個國家超過10萬的國際學生到倫敦留學。倫敦市長薩迪克·汗稱,“此次大獎脫穎而出的國際人才,恰好說明倫敦作為英國首都的獨特魅力,并且表明了倫敦對全球人才和創新的開放態度。我們要竭盡全力讓倫敦成為對國際學生最友好和最熱情的目的地。”倫敦風投公司Passion Capital合伙人艾琳·伯比奇認為,位于倫敦的世界領先的大學正在培養著一批最聰明的學生,他們正在將創新項目融入商業。他們的才能應該被培養和鼓勵,因為他們正在努力創建下一代的全球公司。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