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萬物和諧的美麗世界!”
9月30日,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上,習近平主席首次提出這一重大倡議。
“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自古以來,中國人就通過觀察自然現象思考世界運行的規律,體悟其中蘊含的人生哲理。
今天,中國領導人在聯合國講壇上闡述“萬物和諧”理念,體現的不僅僅是對生物多樣性的觀照,更傳遞出對人類社會未來走向的深邃思考。
云南昆明水杉濕地冬日一景(2019年1月5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秦晴 攝
“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在中國人的世界觀里,多樣性是世界的本來面貌。不僅生物界、自然界應該是多姿多彩的,人類社會、人類文明也應該是多元多樣的。
“萬物和諧”,正是中國人對這種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多樣共存的哲學和詩意表達。
今天的人類,正面臨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嚴峻挑戰。聯合國不久前公布的一份報告令人憂心:原定于2020年實現的保護物種和生態環境的20個目標多數未能達成。生態環境的退化正以種種慘痛方式向人類敲響警鐘。
“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曾用質樸而通俗的語言闡述他對生態文明系統的認識。
“人與自然是命運共同體”——今天,在聯合國的講壇上,習近平主席又精妙地道出人與自然的緊密聯系。
今天的人類,同樣面臨著發展道路、生活方式、文化文明等領域多樣性遭遇挑戰的危機。個別大國信仰“誰的拳頭大就聽誰的”,冷戰思維、零和邏輯沉渣泛起,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逆流涌動……
竭澤而漁、焚林而獵……生物多樣性的銳減、生態環境的惡化,根源在于人的自私與短視。以鄰為壑、“退群”“毀約”……當前國際上出現的種種亂象,同樣與一些人的短視和自私密切相關。
這是2020年5月28日在中國海南三亞蜈支洲島海域拍攝的與海葵共生的小丑魚。新華社記者 楊冠宇 攝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放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坐標審視當今世界,站在聯合國成立75周年的歷史節點思考人類未來,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講壇闡釋的“萬物和諧”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它首先是物種與物種的和諧,勾畫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良好生態圖景;
它又是人與自然的和諧,描繪出人類賴以生存、永續發展的優良生態環境;
它還是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間的和諧,展現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前景……
“生態興則文明興”——習近平主席在講話中作出的論斷微言大義。
人類正處在一個新的歷史十字路口。無論是應對生態環境危機,還是解開國際關系癥結,都需要站在對人類文明負責的高度,超越傳統思維,尋求新理念、新方案。
“萬物和諧”,是中國的思考與答案。它不僅是關于生態文明的智慧,更是關乎人類存在的智慧。
責任編輯:劉維斯
- 聯播+丨緬懷先烈 跟著總書記一起感受天地英雄氣2020-10-01
- 習主席同兩國領導人通電話,有這樣3個關鍵詞2020-09-26
- 世界的未來會怎樣?習近平回應時代之變2020-09-25
- 習近平會見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2020-09-24
- 微鏡頭·習近平總書記在專家代表座談會上 “讓孩子們跑起來”2020-09-24
- 習近平會見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2020-09-24
- 聯合國重要峰會上,習近平提出兩個必須嚴肅思考的問題2020-09-23
- (受權發布)習近平: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2020-09-23
- 習近平主持召開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2020-09-23
- 面對世界之變,一起重溫習近平的10句重要論斷2020-09-22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時政新聞眼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為何選了這2020-10-01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