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安市岑兜村高甲戲興趣班的孩子們利用課余時間集中訓練。 陳龍山 攝
從鼎盛時期的30多個高甲戲團,到如今僅剩一個。作為高甲戲發源地,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鎮岑兜村的村民們一度憂心忡忡,“有人看,誰要學?有人學了,誰會看?”
高甲戲,是閩南諸劇種中流播區域最廣、觀眾面最多的一個地方戲曲劇種,現流行于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方言區和港澳臺地區,以及東南亞華僑華人聚居地。
訓練包括拉頂、下腰和甩腰、壓腿、打虎跳等戲曲基本功。 陳龍山 攝
“這幾年來,高甲戲興趣班最大的收獲就是在培養孩子過程中,也在培養觀眾,讓更多人了解高甲戲、喜歡高甲戲。”岑兜村黨支部書記洪安平近日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說,這樣破解了高甲戲傳承難的問題,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命力。
位于岑兜村老年活動中心的南安市高甲戲傳習所里,伴隨著老師林亞加的哨子聲,20余名小學生正在場地內進行基本功的訓練。拉頂、壓腿、下腰、打虎跳……孩子們一張張稚嫩的小臉上掛滿了汗水,有時還被一些高難度動作憋得滿臉通紅。
2015年,岑兜村在村里小學辦起了高甲戲興趣班,招收三年級至六年級的孩子學習高甲戲。林亞加說,此舉一方面讓高甲戲走進校園,另一方面則從“娃娃抓起”,培養一批高甲戲傳承人。
石井岑兜高甲戲興趣班老師林亞加指導學生們的動作。 陳龍山 攝
每周二到周五下午放學后,13歲的洪凱隆總會先到高甲戲傳習所,和小伙伴們一起進行一個小時的訓練。“我十分喜歡高甲戲,訓練并不會影響學習,平時做完作業后也利用課余時間再來訓練。”
“表演對我來說既緊張又高興,緊張是怕動作做錯,高興是可以上臺展示。”洪凱隆希望能夠一直把高甲戲傳承下去。
自明末清初高甲戲誕生以來,岑兜家家戶戶都有人學戲,被稱作“戲窩子”?;赝呒讘蚨κr期的輝煌,洪安平頗為自豪,“光是岑兜村就有30多個高甲戲團,不管是各家婚喪喜事,還是村里廟會等活動,都要請上戲團熱鬧一番。”
2006年,高甲戲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隨著時代發展變遷,在傳統戲劇逐步走向沒落的大潮中,高甲戲也傳承堪憂。
如今,岑兜村僅剩的一個高甲戲團也面臨著青黃不接的尷尬處境。洪安平和村民們都擔心,如果沒有“注入”新鮮血液,也許岑兜村高甲戲就會成為“過去”。
讓洪安平欣慰的是,經過3年多的細心培養,岑兜村高甲戲興趣班的孩子們已初步具備了唱念做打的表演基礎。班里還有4名學生表現優秀,先后被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南安市高甲戲劇團招收,走向專業學習之路。不僅如此,高甲戲興趣班還吸引了不少外來務工人員的孩子。
不久前,南安市高甲戲藝術節在岑兜村舉行,由高甲戲興趣班30名學生出演的高甲戲《海上視師》引得現場上千圍觀者的陣陣喝彩。傳統高甲戲在“娃娃班”的努力下,漸漸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近年來,村里正組織編寫《高甲戲史話》,收集傳統高甲戲戲劇用品用于收藏和展示,還在村內墻上畫高甲戲墻繪,讓高甲戲文化洋溢村中。洪安平表示,要把“戲窩子”打造成為一座活的高甲戲博物館。(作者 孫虹 陳龍山)
責任編輯:趙睿
- 讀懂高甲戲臉譜的“形”與“色”2018-09-18
- 南安市高甲戲劇團又將推出新戲——《清客》2018-08-16
- 7月泉州中心市區公益性文藝演出好戲連臺2018-07-01
- 誕生四年第80次亮相 高甲戲《大稻埕》“回家”2018-06-26
- 嗦啰嗹、木偶、高甲戲…安海端午精彩紛呈2018-06-17
- “三下鍋”,燴出閩臺戲劇佳肴2018-06-12
- 2018年石獅市非遺進社區系列活動舉行2018-05-23
- 泉州首個打城戲專業班7日晚首次進行文化惠民演出2018-04-10
- “名戲名家唱上元”落幕 吸引全國各地戲迷聚泉看戲2018-03-01
- 福建劇種數量位居全國第九2017-12-29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第五屆中國非遺博覽會 泉州多個代表節目精彩2018-09-2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