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代表委員建言獻策:補齊短板,讓老年人享受更多實惠
28日,會議間隙,代表們就補齊民生短板,扶貧脫貧及山海協調發展等話題展開討論。本報記者 林雙偉 攝
東南網1月29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潘園園 張靜雯)截至2016年底,我省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532萬,占總人口的13.7%。據預測,到2050年前后,占比將達到30.4%,老年撫養比由12.6%提升到35.1%。面對嚴峻的人口老齡化形勢,如何補齊養老事業短板,讓老年人享受更多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今年的省兩會上,代表委員們紛紛建言獻策,為提升老年人的獲得感和幸福指數鼓與呼。
專業服務,讓居家養老更開心
不離家,不離親,居家社區養老最開心。調查顯示,97%的老年人愿意選擇居家社區養老,既能享受家庭溫暖,又能享受社區養老服務。近年來,我省加大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建設力度,至2017年底,共建成206個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照料中心,覆蓋全省35%的街道和中心城區鄉鎮,為老年人居家養老提供便利和實惠。但提供的服務項目多以文化娛樂、日間照料為主,在醫療康復、精神慰藉、助餐等方面較為欠缺,存在功能組合不夠和專業化、標準化水平不高等短板。
作為一名來自基層的社區工作者,省人大代表、福州市晉安區新店鎮新店社區黨總支書記吳林徽認為,要建立群眾滿意的居家養老體系,讓老年人有更多獲得感,首先要以社區為單位解決老年人的基本醫療康復問題。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設立老年人食堂,為老年人提供就餐服務,減少老年人家務勞動,讓他們的生活更加舒心。同時,也可考慮將老年大學引入社區,豐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省人大代表、永安市燕西街道新安社區黨委書記王清芳建議,強化社區養老服務機構服務力量的培養。“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她認為,提供完善的養老服務,必須有專職專業的工作隊伍。建議引入社會專業力量,吸納專業的人士到為老服務的工作崗位上,擴充為老服務的人力資源。同時,建立志愿服務“時間儲蓄”“時間銀行”制度,根據老年服務對象的不同需求,制定不同的服務項目,折合成服務時間,鼓勵低齡老人為高齡老人服務,換取年老后享受他人為自己服務的時間,形成良性循環的長效機制。
不少代表委員認為,目前,全省社區內已有不少教育、文化、體育、康復、餐飲等為老服務資源,但相對獨立,布局分散。建議統籌各類資源,通過多種方式把分散的功能整合起來、聚集起來,讓老年人在同一場所可享受和獲得多種服務。
醫養結合,讓老人晚年更放心
對于老人而言,最擔心的事情莫過于生病。如何實現養老與醫療相結合,解決老人養老的后顧之憂,成為很多代表委員共同關心的話題。
“如果缺乏醫療康復的有力支撐,養老服務尤其是失能失智老人的服務就無法保障。”省政協委員、南平市人民醫院副院長潘麗貞認為,目前,在很多地方,養老機構缺乏醫療服務,許多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互相獨立、自成系統,醫療服務較少進入養老機構,不能滿足老年人的需求。她建議,提升養老機構醫療服務能力,公辦養老機構要與醫療服務機構簽訂醫療服務協議,并納入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鼓勵民營養老機構與醫療服務機構對接,建立綠色通道。拓展醫療機構養老服務功能,鼓勵有條件的國有、民營醫院的醫療資源向養老服務領域延伸,以市場化運作的方式,促進醫護人員、醫療技術、醫療資金、醫護服務等醫療資源向養老服務領域流動,為城鄉老年人提供多層次、多元化的醫療護理服務。
省政協委員、龍巖市文聯主席王永昌說,近年來,很多地方也在積極探索醫養結合模式。以龍巖市長汀縣為例,長汀縣以新橋中心衛生院為試點,整合醫療和養老資源,于2014年建成長汀縣醫養結合服務中心,探索創建“零距離、微負擔、個性化”醫養結合服務新模式,實現醫、養、護一體化。但是一些高齡、失能、患病等的特殊老人群體,家庭收入水平普遍偏低,經濟條件較為困難,長期入駐醫養機構的費用支付能力有限。他建議,充分發揮醫保基金的杠桿作用,將長期護理及康復服務等納入醫保范圍,加大政策扶持、資金投入力度,擴大醫養中心受益人群,解決老百姓支付能力不足的問題。
在醫養結合中,養是基礎,醫是保障。采訪中,不少代表委員建議,推動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合作共建,最好是醫療機構能積極主動,多盡社會責任,主動加強與養老機構的合作。同時,建議扶持引導養老機構、醫療機構一院一策,自主選擇醫養結合的具體形式。
加大扶持,讓護理隊伍更壯大
近年來,“用工難”是養老遇到的普遍難題。隨著老年人口的不斷增加,社會對養老護理從業人員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然而,服務人員總量不足、素質不高等問題直接影響了服務水平。
“養老護理人員不僅缺口多,專業人員不夠,而且隊伍穩定性差,‘跳槽’現象普遍。”省人大代表、壽寧縣教師進修學校副校長、教研員周愛晶和省政協委員、民進福建省委會副主委吳麗冰都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吳麗冰介紹說,比如,福州某養護中心去年6月在某院校招收了10名實習生,3個月后只有4名在崗。她們認為,這主要是因為從業人員待遇普遍偏低,與照料老人的勞動強度不成正比。同時,社會上還存在“照顧老人就是伺候人,低人一等”等思想偏見。她們建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從業人員的工資和津補貼,繳納“五險一金”等待遇,建立與職業技能等級相掛鉤的薪酬和獎勵制度,按照初級、中級、高級、技師等四類分類管理,暢通養老護理員晉級渠道。同時,建立大學生入職補貼制度,吸引高素質人才進入養老服務隊伍,讓這些人才“引得進”“留得住”。
省政協委員、福建東盈水電建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黃衛東也建議,積極盤活人力資源,開辟農村勞動力市場,政府組織免費培訓,解決從業人員隊伍緊缺問題。針對目前養老領域的護理人員年齡較大、文化程度較低等現象,他建議,教育部門要將養老服務人才培養納入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規劃,高等院校和中職院校要積極開展養老服務學歷教育,加強養老學科建設,加快培訓老年醫學、康復、護理、營養、心理和社會工作等方面的專業人才。同時,建議強化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職業道德、業務技能和服務水平,逐步提高持證養老護理員的比例。“養老事業是一項持久戰,需要克服急于求成、速戰速決的心態,不能病急亂投醫。”他說。
責任編輯:陳錦娜
- 將改革進行到底 市人大代表為新時代福州改革開放建言獻策2018-01-08
- 福建代表委員為堅定文化自信積極建言獻策2017-03-09
- 福建政協委員建言獻策借力海上絲綢之路走出去2017-02-09
- 省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舉行2017-01-20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省兩會代表、委員建言:集納多方智慧 管好共2018-01-29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