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月28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張輝 張穎)
2018年被視為鄉村振興元年。今年的省兩會上,代表委員們開展了關于鄉村振興的頭腦風暴。
他們的共識是,要實現鄉村振興的美好愿景,重在激活三農發展新動能,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重塑城鄉關系,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走好特色路,唱好融合戲
兩會期間,省人大代表,漳浦縣委副書記、縣長黃慶華分享了田園綜合體創建經驗。他說,建設中的漳浦(石榴)田園綜合體,承載著這個農業大縣關于鄉村振興的理念與構想。
“傳統的農業開發模式,已無法滿足農業供給側改革新形勢下產業升級、三產融合發展等要求。”黃慶華說,作為省級試點,漳浦(石榴)田園綜合體將通過強化基礎設施建設、產業支撐、公共服務等,聚合循環農業、創業農業、農事體驗等多元業態,構建農業農村發展新模式。今年,該項目計劃投資額超過5億元。
“我省農業發展主要呈現結構性矛盾,亟待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重塑農業產業體系。”省政協委員、武夷星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方表示,特色農業是福建優勢所在,農業供給側改革首先要走好特色路,推動優勢特色農業走向規?;?、集約化與品牌化,“要利用武夷巖茶這一區域公共品牌,推動茶產業從高速發展轉向高質發展,同時打好‘數字+’‘標準化+’組合拳,提升茶產業整體結構和品質”。
走好特色路,還要唱好融合戲。
省人大代表、南靖縣金觀音合作社理事長賴玉春所在的南靖縣南坑鎮葛竹村,臨近九龍江支流西溪的源頭,坐擁萬畝茶山,生態稟賦優越。“由于地處偏遠山區,我們有限的知名度阻礙著茶葉銷售走得更遠。”2016年,賴玉春發起舉辦枳實花節,并借助互聯網渠道進行推介,讓當地萬畝生態茶園、枳實花海風光、古民居資源進入公眾視線,民宿、農家樂、茶園觀光、茶事體驗、文創伴手禮等新型業態也得以導入。去年的枳實花節,村里單日客流量近萬人。
觀點的碰撞,同樣發生在兩會會場之外。福州大學區域與城鄉規劃研究中心主任稅偉認為,農業現代化應有多元主體參與。“目前,福建農民專業合作社達1.9萬多個,但規范社不到10%,參社農戶比例僅5.9%,小而散的農戶家庭經營仍是我省農業的主要經營形態。”稅偉表示,當下應推動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共同發展的農業經營方式創新,依據各地實際情況推行“公司+基地+農戶”“專業市場+農業”“中介組織或協會+農戶”等生產經營模式。
在互聯網時代,振興農業產業離不開大數據支撐。省政協委員、福建飛思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陳麗建議,制定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的有效機制,充分調動涉農IT企業參與“數字農業”的積極性,充分發揮跨界產業資金參與“數字農業”建設的資本推動作用。
聚合多元人才,合力再造鄉土
省人大代表、南平市直機關黨工委組織部部長周遠韜的另一個身份,是建甌市小松鎮湖頭村黨總支第一書記。駐村近3年,他見證并參與了湖頭村的發展蛻變。
“湖頭村地處閩北山區,本是一個傳統農業村落。近年來,我們依托鄉村良好的生態環境,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和鄉村旅游業,村民人均年收入已超過1.5萬元。”周遠韜認為,福建廣泛實踐的科技特派員和下派村支書制度,正在為廣大鄉村發展注入強勁活力。他建議,進一步組織好工作隊,提高其覆蓋面與幫扶深度。
除了駐村干部與科技特派員,代表委員們還呼喚更加多元的人才投身鄉村建設與發展。
省人大代表、福鼎市硤門畬族鄉柏洋村非公企業聯合黨支部書記鐘愛雪,深知人才對于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性。“近十年來,諸多茶企最大的壓力就是茶葉人才的缺乏。以福鼎為例,當地白茶企業除了每年向浙江大學、福建農林大學等院校引進少量專業人才外,只能向其他高校引進非茶葉專業的人才,專業人才不足制約了福鼎白茶的發展步伐。”因此,她建議,開展產學研深度合作,開辦福鼎白茶學院,深入進行白茶科研,挖掘與弘揚茶文化,為白茶產業培養專業人才。
如何更好地引進鄉村振興人才?賴玉春分享了南靖的“鄉夢”計劃。她介紹說,南靖縣啟動以“筑夢天下·圓夢土樓”為主題的全球招商計劃。該計劃以“鄉夢”之名,呼喚返鄉青年來到土樓故里,參與再造鄉土。“然而,鄉村創業投資大、回報周期長、風險高,這讓許多有心返鄉創業的年輕人望而卻步。”賴玉春說。
對此,省政協委員、古田縣聚珍堂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姚麗云認為,福建應建立完善大學生返鄉創業工作機制,將其納入我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進行全省性工作部署。“實施高校畢業生基層成長計劃,建立健全返鄉創業大學生培養機制,加強大學生返鄉創業項目設計,推動高校在農村的產學研轉化,加強大學生返鄉創業保障支持,形成政策支持、資金扶持、輔導機制、宣傳體系等全鏈條服務。”姚麗云說。
“呼喚各路人才回流鄉土,還需要創造良好的輿論氛圍。”省人大代表、漳州龍海市港尾鎮卓岐村黨委書記王俊欣長期關注福建日報于2015年推出的欄目《助村》,“近3年中,這個平臺誕生了大量助村助農的故事,向廣大創業者推薦了不少‘風口’上的三農項目,展現了新農人的風采,同時不乏對農林產業與市場的深度觀察與思考,可視為溝通鄉村與城市的平臺,連接傳統與現代的窗口。”
向創新要動力,向改革要紅利
省人大代表、南平建甌市房道鎮埂尾村黨支部書記黃其明,反復強調科技創新對于鄉村振興的重要性。
“近年來,建甌筍竹價格持續走低,去年毛竹產地平均收購價僅約每噸420元。”黃其明表示,盡管建甌筍竹資源豐富,但其產業規模效應并未真正發揮,“現有企業規??傮w小且產品單一,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
因此,黃其明建言,探索校企合作開發機制,提升科研水平,開發高精產品,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在筍加工方面,加快開發竹筍蛋白、竹筍膳食纖維內含物提取等;在竹加工方面,注重開發竹纖維、竹家具、竹建筑等高性能、高附加值的竹質結構材料。”黃其明表示,針對筍殼污染問題,應加快技術攻關和科技轉化,實現筍竹從用竹桿到用全竹、從物理利用到生化利用,從單純加工到鏈式應用的跨越,達到全竹高效利用。
省人大代表、南平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所長江文清則認為,應通過科技成果的轉化,提高農業創新水平。“目前,科技人員與農業企業的聯系多以顧問的形式,較為松散,科技成果轉化程度相當有限。”江文清認為,應該鼓勵科技人員以技術等形式,與農民和專業合作社、企業結成經濟利益共同體,為體制內技術人員創業提供更為寬松的環境。此外,包括植物新品種權、專利權等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工作,也應進一步加強。
機制與制度創新同樣重要。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化農村各項改革,落實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和海域使用改革,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黃其明所在的埂尾村是一個高度城鎮化的建制村,缺乏主導產業。因此,村里計劃效仿福州市閩侯縣的做法,將土地資源變成資產,讓村民成為股民,并獲得更多財產性收入。
責任編輯:林晗枝
- 福建省人大代表黃正芬:創造條件讓能人回村任職2018-01-26
- 廈門兩會加快建設健康廈門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18-01-08
- 福建:把握總要求走好特色路 推進新時代鄉村振興2018-01-03
- 兩會聚焦:清新福建 生態領跑2017-03-11
- 兩會聚焦:擴大開放 同奏合作共贏新樂章2017-03-09
- 兩會聚焦:福建不斷推進深化改革 蹄疾步穩勇前行2017-03-08
- 兩會聚焦:福建深化改革,蹄疾步穩勇前行2017-03-08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于偉國參加省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漳州、福州代2018-01-28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