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來咖智庫舉行的《大數據殺熟,是不講武德還是經營之法?》主題直播中,來自經濟、法律、產品以及互聯網等領域的嘉賓,圍繞“大數據殺熟”的話題進行了客觀中立的深度探討,包括如何界定、區分以及避免“大數據殺熟”,并和網友就用戶隱私保護問題做了互動。
參與直播的嘉賓們認為,對不同物理條件、供需關系下進行的潮汐定價、動態定價以及價格歧視等行為,并不屬于“大數據殺熟”,這些可以稱為是“差異化定價”。而“差異化定價”在人類商業社會的發展歷史中一直存在,其中的一部分是對市場供需的合理調節,事實上已經被社會所接受了,不能和“大數據殺熟”混為一談。“區別‘大數據殺熟’與傳統差異化定價可以有一個簡單而行之有效的判定標準,那就是商家是否隱瞞了不同定價的存在。消費者在做出購買決策的時候,是否明知存在不同的價格,如果商家沒有隱瞞,消費者知道存在不同的價格自愿做出的選擇,那么就不是“大數據殺熟”,反之則是‘殺熟’。”
針對同一行程,不同手機出現不同打車價的問題,來咖智庫也做了一個最新的小測試,但發現了不一樣的結果。比如考慮到新老用戶的不同,將測試的用戶分成新注冊、已注冊非活躍和已注冊活躍這三類用戶,在同一時段、同一目的地發單打車,頁面上呈現的預估價格是不同的,但這個不同是因為有優惠券的存在,如果扣除優惠券的話,那么整體預估價都是32元,僅有0.2元的小差距。
而關于手機越貴打車越貴的問題,測試員也專門注冊了兩個新號,用蘋果和安卓機型做了測試,發現在沒有優惠的情況下,兩者的預估價都是32元。這也就是說,在同時段、同路段打車,新老用戶或者不同機型的用戶,整體的預估價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享受優惠的不同。
在直播中,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院研究室副主任、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研究員馮煦明特別強調,“大數據殺熟”與差異化定價的一個本質區別在于,消費者是否知道自己被價格歧視了,或者說商家是否存在不同定價的隱瞞行為。比如,消費者在購買機票或電影票時,明知自己支付的價格可能跟別人不一樣的,知道自己是買的是高價機票還是低價機票,是半價電影票還是全價電影票,但出于自身因素的考慮,自愿選擇支付高價或低價。但在“大數據殺熟”中,信息往往是不透明的,商家會有意隱瞞差異化定價的過程,消費者完全被蒙在鼓里,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的高價支付行為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做出的,是非自愿的。
互聯網分析師丁道師分析認為,現在社會上盲目的把“動態調價”和“多種計價方式”理解為“大數據殺熟”,很容易打擊到商家經營的積極性,同時也掩護了真正的“大數據殺熟”企業的撤退。“在我看來,真正帶來價格差異或者價格歧視的是非透明的、非在線化、品牌化不強、非標準化的小數據,而非大數據。簡而言之,互聯網行業大數據殺熟的情況遠沒有大家以為的那么嚴重,真正應該警惕的是小數據殺生,而不是大數據殺熟。”
責任編輯:肖舒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滴滴將探索網約車司機勞動權益保障 推動升級試行2021-04-21
- 福州啟動網約車安全服務提升月活動2021-03-16
- 貨拉拉涉案司機涉嫌過失致人死亡罪被批捕2021-03-03
- 最新資訊頻道 頻道推薦
-
數字中國峰會指定參觀點:左鄰永佳助力長樂東2021-04-29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