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直圍觀著承興事件的發展。可以說,承興事件的發生,對以諾亞財富為首的獨立財富管理公司所代銷的非標資產(全稱是非標準化債權資產)是一個不小的打擊。可以說,這一事件完整、徹底地揭開了非標資產的風險:底層資產不明晰、單一公司風險大、盡調過程全是坑。
今天,就從能力圈的角度,來分析分析諾亞轉型的意義。
一、諾亞轉型標準化、凈值型產品,也是回歸自身能力圈
諾亞控股董事局主席汪靜波在承興事件發生后,寫了一封全員內部信,在反思了承興事件后,更提出了諾亞未來轉型的方向,從中可以看出承興事件對汪的打擊并不小,她也是痛下了決心轉型。
內部信的重點是,諾亞財富認為未來非標準化單一類的固收產品將逐漸退出市場。目前公司自上而下也達成了共識:
1、從非標固收產品驅動到標準化基金驅動;
2、組合型、凈值型產品是唯一的方向;
3、擺脫巨大的非標固定收益資產路徑依賴。
蘇格拉底最推崇的一句話是刻在特爾斐神廟上的一句話,叫做“認識你自己”;哲學家愛比克泰德也說,人生幸福最重要的是弄清楚:“什么事情是屬于我們權能之內的事情,什么事情卻不是屬于我們權能之內的事情。”
巴菲特告訴我們投資成功最重要的是能力圈原則:“投資人真正需要具備的是對所選擇的企業進行正確評估的能力,請特別注意‘所選擇’ (selected)這個詞,你并不需要成為一個通曉每一家或者許多家公司的專家。你只需要能夠評估在你能力圈范圍之內的幾家公司就足夠了。能力圈范圍的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很清楚自己的能力圈范圍”。
諾亞是否自此認清了自己?諾亞知道自己的能力圈在哪里嗎?我想,經此一劫,諾亞是終于知道了。
對諾亞來說,非標產品就是能力圈范圍之外的東西。他們五花八門,散布在各個行業,需要懂得的東西,從農場的奶牛,到供應鏈金融的發票;他們聚焦于單一公司或單一項目,一旦押寶失敗,雞飛蛋打;他們層層嵌套,里面貓膩太多,不知道哪里又醞釀著一個“精心設計的騙局”(諾亞對于承興事件的定性)。
對于諾亞來說,想要對各個行業、各個公司門清?不可能。堅持非標產品,是不是可能遇到下一個承興?可能。所以,放棄非標,是個正確的抉擇。
而諾亞能力圈之內的事情呢?就是本本分分的做好標準化、凈值型產品。據了解,諾亞代銷的二級市場產品一直收益不錯,旗下歌斐資產做的標準化債券則是明星產品(據說最近體量已經突破30億了),二級市場的MOM和FOF,也都做得扎實有亮點。選擇標準化、凈值型這條道路,可行。
二、做好能力圈范圍內的事,收益無窮
在目前少部分標準化、凈值型產品的基礎上,逐漸減少非標規模,進一步加大標準化基金的規模,對諾亞未來的業務發展有比較正向的意義:
1、可以提升產品豐富度及靈活性,更好地滿足投資者的需要
對于投資者來說,凈值型產品具備的優勢有:
基礎資產類型豐富。不僅限于信貸類資產,而是組合投資于利率債、AA級以上信用債、貨幣市場基金、專項資產管理產品、銀行理財產品、優質資產證券化產品等;
具備高流動性。定期開放認購及贖回,投資者可靈活掌握投資時段,提高資金運用效率;
可獲得超額回報。凈值型信托產品按照公募基金方式運作,投資者根據信托單位凈值認購及贖回,無固定的預期收益率,投資者可以分享到絕大部分的超額回報。
相比于非標資產不不透明、鎖定期長,標準化、凈值型產品的流動性及超額收益,對于投資者來說,還是很有競爭力的。
2、可以優化公司的盈利構成,有利于向專業化資管機構的轉型
凈值型產品的收入模式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固定管理費。投資收益全部交予投資者,讓投資者在自擔風險的同時盡享收益;一種是設置業績比較基準,超過業績比較基準的部分,投資管理人會分層后端收益。通過投資管理人的績效和投資者收益綁定,更好地代表了投資者的利益。
諾亞之前的盈利模式主要是依靠代銷的傭金,這點廣受外界詬病,而汪靜波也早已經意識到這條路并不具備護城河,所以才會成立歌斐資產。而伴隨諾亞轉型標準化、凈值型產品的決心逐漸落地,建議歌斐資產可通過進一步開發凈值型產品,提升“管理費”及“分成”的收入,從而諾亞財富的盈利構成得到優化,也有利于其向專業化資管機構的全面轉型。
3、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防止風險積聚,化解行業壓力。
盡管非標債權誕生于灰色地帶,盡管監管對其進行了多輪整頓,但過去十年間,非標債權依然不屈不饒且不斷快速發展,無外乎因為其適應市場需要,投資邏輯比較簡單粗暴,高收益,又保本保息,誰不愛。
可是,隨著這幾年銀行、券商、資管的非標產品頻頻暴雷,監管層逐漸意識到金融機構售賣非標產品的風險巨大,加之以往“國”字號的金融機構都流行剛兌,于是風險不斷傳導、擴散,對我國金融行業的健康發展產生了威脅。
4月27日,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管局聯合發布《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資產管理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打破剛性兌付。
央行相關負責人對外表示,剛性兌付偏離了資管產品“受人之托、代人理財”的本質,抬高無風險收益率水平,干擾資金價格,不僅影響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還弱化了市場紀律,導致一些投資者冒險投機,金融機構不盡職盡責,道德風險較為嚴重。實踐中,部分資管產品采取預期收益率模式,過度使用攤余成本法計量所投資金融資產,基礎資產的風險不能及時反映到產品的價值變化中,投資者不清楚自身承擔的風險大小,進而缺少風險自擔意識;而金融機構將投資收益超過預期收益的部分轉化為管理費或直接納入中間業務收入,而非給予投資者,也難以要求投資者自擔風險。
說的很明白了,資管產品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財”,要通過打破剛兌,讓投資者了解自身承擔的風險大小,梳理風險自擔意識,“買者有責,買者自負”從而化解行業風險,讓行業更加健康。
其實業內也清楚,諾亞一直以來就沒有資金池,也不做剛兌,資管新規的出臺,其實對諾亞這種比較合規的機構是偏利好的。而向標準化資產轉型,其實在不剛兌的基礎上,又進一步化解了諾亞產品層面的風險,整體而言,諾亞會在轉型的過程中越來越健康。
三、適應標準化資產提出更大考驗,努力擴展能力圈
轉型做標準化、凈值型產品并沒有那么容易,也可以說,對諾亞提出了更大的考驗。
首先,因為凈值型產品需要進行高頻率的凈值披露,其信息披露、估值核算和資金運作涉及的數據繁多,特殊時點并發量更高,對自動化信息服務系統的要求比較高。因此要建設自動化信息服務交易平臺,以實現凈化型產品自動化管理相關功能。之前的手工臺賬,肯定是不適用的;
其次,要具備專業的投資管理能力。凈值型產品包括FOF(Fund of Fund)、股票投資產品、債券投資產品等等不同類型,要求投資機構引入不同條線的專業投資團隊,建立明確的投資策略,執行專業的投資決策;
再次,業務規范和銷售隊伍的建設也要加強。包括投資者分級、風險提示等等,標準化產品有一定護城河,需要提升銷售隊伍的專業性,停留在以往的模式和水平,是適應不了轉型的需求的。
1999年,巴菲特收購了Great Lakes化學公司6.8%的股份,還收購了TCA有線電視公司8.1%的股份。2003年購買了Nextel5億美元的債務和優先股。他還收購了全球第七大電子元件銷售企業TTI公司。隨著電腦時代的發展,也隨著巴菲特對科技的理解,巴菲特不斷擴大了自己的能力圈。巴菲特的案例對于諾亞同樣適用,行業的頭部公司,只有在堅守能力圈的基礎上不斷擴大能力圈,才能真正適應殘酷的商業競爭。
承興事件雖然損傷了諾亞的元氣,但其歸根結底,他只是一個單一項目。如果諾亞能從承興事件中吸取教訓,堅定轉型,其實未來的發展未必就會差。任何事情都是一體兩面,關鍵是能不能從中學習和成長,與諾亞共勉。
責任編輯:莊婷婷
- 環境整治助推工業游 新疆可可托海老礦區打造“新名片”2019-07-15
- 中國(福建)智慧商業大會12月在廈召開2018-11-21
- 國務院督查組關注云南省開遠市綠色轉型發展經驗2018-09-06
- 最新資訊頻道 頻道推薦
-
“月餅大作戰,鮑你入懷中” 福州蘇寧給你不2019-09-17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