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國時報》7月22日刊登社論,題為《金廈泳渡看到兩岸之間的距離》。文章指出,疫后第二屆金廈泳渡21日舉行,陸方代表團規模創下疫后最大,?;鶗倍麻L羅文嘉雖有出席,卻未能與大陸官員互動。這已經是繼10天前臺北旅展以來,羅文嘉再次與陸方官員“同場不同框”。羅文嘉與對岸官員不到百米的距離,恰是當前兩岸執政當局“距離”的寫照。
文章稱,比較“小三通”疫后恢復以來的兩屆金廈泳渡,去年陸方雖有派官員抵達金門,但因蔡當局嚴格審查,雙方出現齟齬,導致原定隨團的福建省體育官員,開幕式致辭也被取消。一年后的今天,盡管2月14日翻船事件未妥善解決,大陸海警更在金廈海域加強執法,大陸對賴當局兩岸路線的不滿意度也甚于前任,但陸方體育官員如期抵金,賽前陸團更以“類踩線”(熟悉旅游景點的路線——本網注)方式游覽金門,說明大陸并未因政治因素減少金廈交流力度。
耐人尋味的是,賴當局審核入境的陸方官員時,排除了對臺單位官員,自我斷絕了與對岸真正“主事者”對話的契機。
文章指出,在臺海緊張的政治情勢下,金廈泳渡順利舉辦固然可喜,但雙方還是“踩不到同一個步點”,多少令人遺憾,現有的善意尚未轉化為兩岸恢復對話的動能。其實,海基會派員常駐金門,若能與2月14日翻船事件后續協商掛鉤,就可視為一個突破口。羅文嘉此次在金門時肯定紅十字會、縣政府及縣議會都出很多力,希望盡快解決此事,但若細細推敲,會發現這只不過是一句客套話,因為羅文嘉跳過了本該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臺當局。當局以司法程序為由回避追責問題,才是事件無法落幕的主因。
由于臺當局始終沒有授權金門與對岸談實質問題,故金門政府及各界的傳話與協助,淪為可有可無的雞肋。
2月14日的事件后,陸方隨即派員抵金門協商,我方也派出海巡部門、海基會等單位因應,雙方馬拉松協商雖然一直達不成共識,但罕見出現兩岸官員“坐下來談”的場景。然而,這出戲被民進黨當局自己搞砸,我方官員先行撤走,陸方團才憤而返回。
文章認為,馬英九時期,兩岸本來就有聯合搜救演練,但民進黨上臺后逐漸中斷,兩岸關系一路惡化到今天,形成相互對峙、一觸即發的嚴峻局面。不過,好在兩岸之間還有民間情感存在,無論是金廈泳渡的善意堅持至今,還是雙方處理海上搜救仍能放下政治拉鋸,至少避免兩岸政治對撞危機。但這遠遠不夠,關鍵在于賴當局是真心想解開心結,還是虛與委蛇。
責任編輯:莊婷婷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漳臺和平小天使青少年乒乓球交流活動福建漳州啟動2024-07-24
- 兩岸合辦職業教育論壇 聚焦產教融合2024-07-19
- 跨海而來,相交相知:兩岸青年交流活動接連登場2024-07-19
- 最新臺灣新聞 頻道推薦
-
“福馬同城化”調研:3000+臺胞共同的嵐島家2024-07-24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