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臺北4月20日電 (記者 劉舒凌)一場臨摹西安碑林歷代名家名碑的書法展20日在臺北市客家文化中心登場。此展匯聚兩岸書法愛好者百幅佳作,吸引不少臺灣書畫名家、書法愛好者。
今年3月,籌備約一年的“臨古開新 共書輝煌——西安碑林海峽兩岸臨書展”已在陜西西安碑林博物館舉辦首展。
20日一早,年過八旬的臺灣藝術大學原校長、水墨畫名家黃光男拄著手杖前來欣賞作品。他向觀展的友人表示,近來重溫張大千等名家故事,讀到張大千說為什么臨畫,是要從古代名家如石濤、石溪的范本中學習,“臨古”有助“開新”;傳統是現代的基礎,這場精致準備的展覽可以幫助我們從歷史時空中學習傳統。
今年即將升入大學的臺北市立南湖高中學生歐友倫,以臨書初唐四家之一虞世南的《孔子廟堂碑》獲一等獎。他和多位少年得獎者觀摩作品、活潑交談,為展場增添青春氣息。
歐友倫在接受中新社等媒體采訪時介紹自己,小學四年級由學校老師推薦到書法社團,先后學過柳公權、歐陽詢,得到多位老師、教授的指導和鼓勵。進入高中后,他喜歡虞世南楷書碑帖中的“溫潤、無火氣”,今年寒假和多名獲獎人受邀到西安碑林參訪,真正看到《孔子廟堂碑》的一刻,“十分震撼,看到了古人博大精深”。
此展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陜西省文物交流協會、西安碑林博物館、臺灣中華翰維文化推廣協會聯合主辦。陜西省文物交流協會理事張建武從大陸發來致詞,他表示,西安碑林中,先秦鴻儒的浩瀚石經、漢晉文士的絕代書跡等,構筑起兩岸文脈相通的“書法藝術祖庭”。希望這些用心臨摹的書法能加深臺灣民眾對碑林藏石的認識。
臺灣中華翰維文化推廣協會理事長陳春霖透露,此展今年是第二屆,已經可以看出從用紙到格式,兩岸有些作品受到了對方的影響,可感知他們相互學習、共同進步,體現出交流的價值。他說,書法是中華民族、中華文化最主要的文化象征,兩岸文化界共同推廣臨書,希望傳達出大家一同好好寫字、好好認識歷代名家名碑的訊息。
7月中旬,此展還將在臺灣南投展出一個月。在臺期間,主辦方提供碑石文化體驗活動,并將舉辦書法史學者朱惠良等名家講座,以“國寶碑林”“唐代書法大觀”為題的歷代名碑介紹還提供有西安碑林博物館多位王牌導覽員錄制的導覽語音。
責任編輯:莊婷婷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百位兩岸音樂唱作人齊聚福州 兩岸原創歌曲評選頒獎盛典舉行2024-04-22
- 一周看臺:莫讓保證又淪為“看天吃飯”2024-04-22
- 臺灣水情吃緊 近七成水庫蓄水量不足四成2024-04-22
- 最新臺灣新聞 頻道推薦
-
商務部發布公告:對原產臺灣地區的進口聚碳酸2024-04-2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