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臺評出考古重大發現 四千年前母子骨骸引關注
新華社臺北12月26日電(記者喻菲 李凱)臺灣26日公布了新評選的兩項重大考古發現:臺中市發現的距今約5000年前的安和遺址和臺東縣發現的距今約2000年前的舊香蘭遺址。
臺文化事務主管部門表示,這兩項重大發現是從臺灣過去十余年間的考古發掘項目中遴選出的。除這兩處遺址外,臺東縣的八仙洞考古遺址、宜蘭縣的淇武蘭考古遺址、花蓮縣的花岡山考古遺址以及高雄市的左營舊城考古遺址獲得優秀成果獎。
據介紹,因私人工程開發的威脅,島內考古學家于2013至2014年搶救發掘了安和遺址。這里主要出土了距今5600年至3980年的大坌口文化遺存,為了解臺灣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分布與發展提供了新資料,尤其對臺灣中部史前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據這一遺址的發掘主持人、臺灣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主任屈慧麗介紹,安和遺址出土了48具大坌口文化時期的骨骸,是迄今史前臺灣年代最早的墓葬群之一,呈現出臺灣最古老的聚落形態。
她說,最讓考古團隊感動的發現是,這一墓葬中出土了一位懷抱寶寶的媽媽。碳14檢測顯示,這對母子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考古學家將這位母親稱為“安和媽媽”,年齡不超過25歲,而懷抱的嬰兒僅6個月大。誰也不知道這對母子為什么被葬在一起,可能是同時死亡。
屈慧麗說,墓葬中還發現了一名身高1.6米的男性骨骸,考古學家給他起名“安和爸爸”,他脖子上佩戴著一枚淡綠色、重16克的鯊魚牙齒形狀的玉飾。考古學家認為鯊魚牙對當地先民具有特殊意義。
這個遺址還出土了三連杯、碳化的稻米、小米以及大量的魚、石虎、狗、豬、蛇、鳥等動物骨頭,反映了當時人類復雜多樣的社會狀況與生活樣貌。“在都市里出現這樣的考古遺址,我們特別珍視。”屈慧麗說。
臺灣考古學家臧振華認為,大坌口文化可能是源于珠江三角洲。這一文化成為臺灣史前文化發展的關鍵。
此次獲獎的另一項考古發現——位于臺東縣的舊香蘭遺址則讓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的考古學家李坤修倍感驚喜。
1988年,一位名叫賴阿游的農夫在自家果園中發現了一具石棺,使舊香蘭遺址得以被發現。而2003年9月的一場臺風讓原先被發掘的舊香蘭遺址附近的海岸沙丘下更多的遺存裸露出來。
李坤修介紹,舊香蘭考古遺址出土了距今2100年至1200年的金屬器,屬于新發現的史前文化類型。該遺址還出土了數量眾多的各種文物,如陶器、玉石器、玻璃珠等。
考古學家認為,該遺址出土的陶器紋飾與華南青銅器時代至漢代的印紋陶器之紋飾類型接近,顯示出舊香蘭陶器受到華南青銅器時代文化的影響。
據介紹,臺灣地區已經發現2000多處各種類型的考古遺址,顯示至少在3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該地區就已經有人類活動。
隨著人口增長、土地開發,經濟活動幾度使島內的考古遺址受到影響。臺灣第一高速公路的修建曾對一處遺址造成嚴重破壞;三號高速公路南段開發影響了35處考古遺址或地點;南部科學工業園區開發造成30多處考古遺址需要搶救……
為了讓民眾了解島內重要考古成果,一項名為“穿越古今——2017臺灣重大考古發現”的特展正在臺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舉辦。
責任編輯:黃仙妹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新黨:堅持一中原則 繼續服務兩岸同胞2017-12-27
- 全國臺聯第十屆理事會會長、副會長名單2017-12-26
- 臺灣夾娃娃機泛濫 新北全面稽查退出學校外圍2017-12-26
- 臺制造業和服務業營業氣候測驗點連續三個月下跌2017-12-26
- 臺灣參訪團北京之行圓滿結束:北京,真棒!2017-12-26
- 臺灣氣象部門稱全臺2017年無寒流 為67年來首見2017-12-26
- 臺灣社運團體被綠營背叛 成為政治擺布的工具2017-12-26
- 馬英九炮轟蔡英文施政:違法又濫權2017-12-26
- 臺灣“中研院”預估明年島內經濟增速2.43%2017-12-25
- 臺灣新黨提告臺檢調機關搜索非法:搜票上無簽名2017-12-25
- 最新臺灣新聞 頻道推薦
-
臺灣參訪團北京之行圓滿結束:北京,真棒!2017-12-27
-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 AI畫筆勾勒戲曲新美學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