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這緣分簡直了!老爸來華留學,兒子也來華留學,父子兩代研究生同在一所大學
德山手機里一直保存著一張合照,照片里他和父親都穿上了中國學位服,這也成為兩代人“來華夢”“華理夢”的最好見證。
父親白薩那初來中國時,華東理工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周圍不僅沒有地鐵,出去一趟還要等好久的公交;留學生宿舍里沒有空調的冬和夏,總是格外難熬;查閱網絡文獻只能到指定的地方……當年的來華留學生不是很多,中國與他國家的合作項目也少之又少。
等兒子德山來到華理讀書,學校環境跟父親的記憶早已大相徑庭。5分鐘左右的共享單車,即達地鐵一號線和三號線;空調進宿舍,熱水設備正緊鑼密鼓安裝;足不出寢就可以查閱文獻……而且,來華留學生越來越多,中國與斯里蘭卡的合作從政治、經濟拓展到更深廣的領域。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了解到,白薩那和德山父子兩代都受益于改革開放,見證了改革開放,就在上月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德山還在斯里蘭卡場館用流利的漢語介紹特色產品。20日下午,這個研二學子,作為留學生代表與其他9位改開親歷師生,參加全校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座談,他說:“中國與斯里蘭卡兩國友誼十分深厚,人民也都很熱情,來中國留學是最好的選擇!”
華理二代,30年情緣輪回
烏黑的寸頭顯得格外精神,燦爛的笑容總是掛在嘴角,炯炯的目光中透露著友好——德山常被同學們稱為留學生中的“華理二代”,因為他老爸也算是“老華理”。1983年,他的父親白薩那高中畢業并獲得了斯里蘭卡國家留學獎金學,帶著夢想來到改革開放不久的中國。
為了克服語言障礙,白薩那專門到北京漢語培訓機構系統學習,從拼音到詞句再到段落一點一點提升積累,最后順利通過了漢語水平測試。滿懷著對化學化工的熱愛,白薩那又來到華東理工,一路相繼完成了本、碩、博學業。博士畢業后,白薩那曾從事國際教育培訓,希望給斯里蘭卡留學生提供更多來華深造機會,增進中斯友誼。后來,他又加入寧波市政府的專家學者團,積極推進斯里蘭卡科倫波港與寧波港之間合作,最終簽下了歷史性大合同,對兩地經濟發展起到重大推動作用,因此榮獲2007年寧波“茶花獎”。
德山還記得,高三那年,父親曾帶著他來過華理。“第一次到華理,有種莫名的親切感。”德山笑著說,校園內整齊排列的梧桐、實驗樓里名目繁多的儀器、食堂的紅燒肉……這一切都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華理二代”的夢想種子也在那一刻被種下。
時隔約30年,循著父親的腳步,德山真的來此攻讀。一有時間,父親也會來到華理,兩人在校園散散步,聊一聊最近發生的新鮮事:學校每年還舉辦哪些活動,哪個食堂的飯菜更可口,如何在圖書館檢索文獻……
父子合照,都穿中國學位服
從本科至今的6年,德山成了中國通、校園通,在留學生中的綽號叫“資深”華理人。本科時在奉賢校區,他的專業是自動化。“我最喜歡自動控制系統和PLC控制實驗課,這門課一舉多得,除了找到未來的研究方向,還幫我跨越了不少語言難關呢!”
原來,課上教科書是中文的,在預習時,德山比別的同學慢很多,查字典、借助軟件工具,才勉強完成作業;課堂里,遇到不懂的地方便拍下來,或者在討論時請教老師;課后,再次查閱字典,將筆記中的英文轉化成中文……經過一學期學習,這位“龜速”行進的同學以優秀成績跟上“大部隊”。
中國學習,越學越帶勁,本科畢業后的德山像父親一樣選擇繼續在華理深造。他還做了一個重要決定——轉專業。“除了興趣原因外,斯里蘭卡需要油氣儲運工程專業的人才。”在父親的深刻影響下,德山身上也表現出“實干興邦”的氣質。暑假里,他來到寧波開啟了實習之旅。多年的口語練習,幫助德山順利通過中金石化公司面試,進入了夢寐以求的自動控制系統管理部。“實習期間,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學校所學的理論知識都能用上,生產力轉化的愿望終于實現了。”
德山手機里,一直保存著一張合照,照片里他和父親都穿上了中國的學位服,這也成為兩代人“來華夢”“華理夢”的最好見證。
實習編輯:涂鴻娟 責任編輯:潤琰
責任編輯:唐秀敏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最新教育資訊 頻道推薦
-
為爭取華裔選票 澳大利亞政客爭相使用微信2019-04-01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