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1.2萬元;邏輯數學1.4萬元;舞蹈7000元;看圖說話1.1萬元;繪畫6000元……一年各類補課就要5萬元。貼出這份補習賬單的母親感慨:“養的不是孩子,是臺碎鈔機”。
這種“燒錢式”培訓受到了央媒的關注。一項抽樣調查顯示,在北京,小學四年級、五年級的學生中,有92%報讀過各種補習班。有教育專家就指出“關鍵在于小升初沒有統一考試,大家才會對校外培訓機構的所謂‘大比拼’趨之若鶩。”
課外輔導、興趣班正在從之前的“自選動作”,成為都市家庭的“標配”,畸高的收費也正在成為不能承受之重。需要上這么多的補習班嗎?補習班需要這么貴嗎?
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在80后的父輩50后當中,高中生就算是高學歷,大學生就算是“全知全能”了,80后小時候沒得到父輩的課外輔導,的確是因為他們真的不懂;但是,現在80后的大學學歷很普及了,為什么還是讓外人給孩子輔導呢?為什么本應該是家庭的陪伴時間,被生生割裂成孩子在教室里補習,父母在走廊里用手機打游戲、追劇?
其中原因很復雜,但目前突出的問題是資本的誘導,塑造了“非學不行,只能到培訓機構學”的消費場景和幻象,使70后、80后父母陷入嚴重的焦慮和畸形的攀比當中,結果,花錢買一個所謂“心安”。這是一種資本對于人的異化,把兩代人之間親情異化為對培訓消費的瘋狂追逐,形成了“單向度的人”,只能通過瘋狂的消費來表達對孩子愛,讓愛的物化,對親情的褻瀆。
的確,中國社會面臨社會公平的焦慮,“寒門難出貴子”“階層滑落”屢屢引發社會熱議。但是,很明顯,“階層鄙視鏈”“有錢人家的孩子比你更努力”等極端言論,乃至“想不到,這就是小學一年級的數學題”等聳動題目,就是出自一些“親子號”“培訓號”,他們這些言論綁架社會、制造消費恐慌,對社會公平問題火上澆油。
按這些教育資本構建的“神話”,你得逼著學齡前兒童認識上千個漢字;小小年齡就得學會“等量代換”的所謂“思維能力”。他們會把看圖說話、拼音、認字包裝得異常“專業”,似乎家長不能勝任,達到高沽值的目的,誘發畸形消費。這更像是一些民營學校、民營機構的精心合謀。
兒童,特別學齡前兒童,更需要的是家長陪伴、習慣講成、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心,而不是陷入應試技巧無窮盡的操練。社會不應被培訓資本綁架。
責任編輯:莊婷婷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教育部要求暑期給學生減負:不盲目給孩子報班2017-08-04
- 為上私校不計成本 臺灣學生補習成“瘋”2017-06-19
- 臺灣補習班教師發聲明 承認曾與自殺女作家“交往”2017-05-11
- 小S卷入女兒補習班家教糾紛遭傳喚2017-04-06
- 臺北一幼童于補習班遭“十大酷刑” 凌虐7年2017-02-07
- 9歲男孩告媽媽家暴 哭著來報警居然是為了這件事2017-01-05
- 9歲男孩不愿上補習班挨了打 到派出所告母親家暴2017-01-05
- 中國孩子幼兒園就上補習班 美媒:高考壓力太大!2016-08-14
- 最新教育資訊 頻道推薦
-
杭州男生將赴劍橋留學:差點不想去嫌校園冷清2018-02-23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