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以電信網絡詐騙為代表的新型犯罪持續高發。冒充公檢法人員、冒充熟人或銀行短信客服、偽基站發送包含釣魚網站鏈接的短信、微信偽裝身份、娛樂節目中獎……層出不窮的電信網絡詐騙手段,似乎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常客”。
真實案例
近日,浦發銀行東街支行客戶于某收到一封陌生郵件,郵件中有未經確認的網絡鏈接,通知其進行學籍確認。客戶未多想便隨手點擊進去。幾小時后,客戶陸續接到兩三個親友的電話,詢問其寬帶費是否已到賬。客戶感到奇怪,追問后才得知,親友們均收到“自己”QQ發出的信息,信息中表示其寬帶費已扣費,請幫忙充值。
由騙取資金。事后,客戶至浦發銀行東街支行變更賬戶信息,并在浦發銀行工作人員提示下找回了QQ密碼并進行修改,同時向親友發出提示,以防更多親友上當受騙。
案例分析
經客戶反饋,在此次事件中,共有5名受騙者向騙子進行了轉賬充值,共計損失1000余元。此案例中,網絡犯罪分子使用了最常見的釣魚網址盜取個人信息的方式,先誘騙消費者點擊釣魚網址,然后利用QQ、微信等常見社交軟件群發信息,借用充話費、充寬帶費等此類容易讓受騙者輕信,讓受騙者放松警惕輕易相信并掉入陷阱。
冒充“熟人”詐騙的典型手段
1、冒充親友:不法分子在與人視頻聊天時,截取對方通話視頻畫面,隨后利用木馬程序盜取對方信息,用視頻畫面冒充本人與親友聊天,騙取信任后以各種理由要求匯款實施詐騙。
2、冒充公司老總:不法分子通過各種手段進入企業內部通訊群,了解領導及員工之間的通訊信息,再通過偽裝成領導微信賬號等手段,冒充領導對員工進行詐騙。
3、冒充教育局、民政、殘聯等工作人員:不法分子冒充教育局、民政、殘聯等工作人員,向學生、市民、殘疾人等打電話或發短信,稱可以領取相關補助金或救助金,誘導受害人通過ATM機或其他途徑匯款,從而實施詐騙。
4、冒充公檢法人員:不法分子冒充公檢法人員,以事主身份信息被盜用、涉嫌犯罪等理由,要求受害人將其資金轉入安全賬戶配合調查,以此實施詐騙。
如何防范電信詐騙?
1、要保護好個人身份信息。使用聊天軟件時不要設置太簡單的密碼,以防被盜,不要隨意接收他人發來的文件,防止因中了木馬病毒導致聊天軟件號被盜。
2、要警惕陌生電話或微信加好友。聊天軟件并非實名,任何人都可以將名稱改成子女的名字,頭像改成一樣的照片,要注意分別真偽。
3、不要輕易轉賬。凡是受到轉賬信息的,應當提高警惕,遇到自稱領導、同事或親朋在聊天軟件在要求轉賬的,一定要當面或電話確認。
責任編輯:林華黎
- 最新銀行動態 頻道推薦
-
平安產險寧德中心支公司:千里送錦旗 點贊好2023-05-19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