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只能在《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發布,即使我們允許了也不許轉載*
牛市不再是以前的樣子了,至少對于紐約的經濟來說是這樣。
盡管股票市場漲幅連連,華爾街去年的利潤也達到了 2012 年以來的最高水平,但好時候并沒有體現到那些十年前(也就是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前)可能受益的工作崗位上。
紐約市證券業的從業人數已經連續三年上漲了。但是,盡管職位數量達到了 177000,這個數量仍然比 2008 年的時候少了 10000 個。哪怕股市一直在漲,而高盛、摩根士丹利之類巨頭的股價也不斷達到危機之后的新高,華爾街上也不會有大量的工作機會出現。
紐約聯邦儲備銀行(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主席威廉·達德利(William Dudley)說,“證券業是高收入、高技能要求工作的重要來源之一,但這個行業目前沒有真正地為工作機會的增加做出貢獻。”
毫無疑問,金融服務和銀行業務依然是三州地區(紐約州、新澤西州和康涅狄克州的交界處,譯注)經濟的關鍵部分之一。金融服務和證券行業是紐約州最大的私營納稅部門。
紐約金融區的近期景象。自 2008 以來,紐約市證券業的工作數量下降了 10000 個。圖片版權:Todd Heisler/《紐約時報》
因為銀行家們的年獎會進到承包商、園丁、珠寶商、汽車銷售商和房產中介的口袋里,所以被經濟學家們稱為“倍數效應”的現象在金融行業工作中尤其高。
更進一步來說,華爾街對于這個區域的稅收至關重要,對于紐約州尤甚。去年,紐約州首府奧爾巴尼市 18.5% 的稅收來自證券業,而長期來看,這個比例在該市為 7%。
但達德利說,正如對于美國其他地區一樣,金融業在紐約已經不像以前那樣占主要地位了。金融業并沒有萎縮,但其他行業,比如科技行業,在金融危機之后的增長要快得多。
上個月,紐交所外的街景。華爾街去年的利潤達到了 2012 年之后的最高點。圖片版權:Todd Heisler/《紐約時報》
達德利引用了科技行業、酒店和旅游業的強勁增長數據說,“紐約的經濟更多樣化了”。他說,因為雇傭了大約 15 萬人,紐約的科技行業正在快速地趕上證券業的雇員數量。
“從經濟動力上看,紐約不再是獨馬拉車了。旅游業和科技行業在過去十年創造了更多的工作機會,將經濟改造得更多元了,”專注三州地區的非營利研究機構區域規劃協會(Regional Plan Association)的高級副主席克里斯·瓊斯(Chris Jones)說道。
盡管華爾街上發出的獎金依然高于其他行業,但每年支付的薪水也還遠低于 2008 年前的水平,那時候雷曼兄弟和貝爾斯登(Bear Stearns)還沒垮臺。
比起 2006 年的高點 191360 美元,去年紐約市證券業的平均獎金是 138210 美元,這是紐約州審計官員托馬斯·迪納波利(Thomas P. DiNapoli)提供的數據。
這個行業的利潤(2016 年的數字是 173 億美元)也有代價的。“他們保持利潤高企的部分方法是保持較少的雇員數量,”迪納波利說道。
實際上, 從 2010 年到 2015 年,證券業僅僅貢獻了 6% 的高收入工作,1990 到 2000 年的數據是 25%。達德利說:“華爾街依然是經濟的重要貢獻者,但我不指望它在雇員數量方面會有大幅增長。”
多年來的低利率也有影響,這減少了大銀行的利潤,迫使他們控制雇員數量、提高效率。
因為 2010 年的多德-弗蘭克金融改革,一些工作也因為巨量杠桿和較少監管的美好時代結束而消失了。對于儲備金數量的較高要求、高風險的交易也被限制了。
上個月,紐交所的標志倒映在一名婦女的眼鏡上。紐約市科技行業的雇員數量正在趕上證券業。圖片 版權:Todd Heisler/《紐約時報》
哪怕如同特朗普總統承諾的,某些監管措施被取消,對于 2008 年危機的記憶也可能限制華爾街回到當年那種大筆下注、交易員涌動的場面。
“交易員的工作有很大的壓力。從 2009 年開始,監管的氛圍就沒有對大型金融機構的交易數量增長帶來極大促進,”波士頓咨詢公司的合伙人萊拉·沃雷爾(Laila Worrell)解釋道。
交易員們通過電話討價還價的交易方式已經被幾毫秒內完成的電腦交易代替了。
對于機器無法取代的工作,更環保更廉價的方式也出現了。2010 年到 2015 年,紐約州的證券業雇員數量增長了 5%,同期,賓夕法尼亞州和德克薩斯州這個領域的工作數量則分別增長了 50% 和 33%。
另一方面,隨著去年夏天英國公投脫歐,如果金融公司們離開倫敦的話,紐約就能因此獲益。
在金融界,紐約和倫敦已經競爭了數十年,因為后者的地理位置和所處時區,倫敦對于交易員處理歐洲和亞洲的交易更具優勢。對沖基金也在英國首都擴張,一些美國的政策制定者還擔心過倫敦會取代華爾街的地位。
差不多在整十年前,時任紐約市長的麥克·布隆伯格(Michael Bloomberg)和紐約市參議員查克·舒默(Chuck Schumer)甚至還發布了一份報告,警告倫敦和其他城市正在侵蝕紐約對金融服務的傳統統治地位。
但隨著英國脫歐成真,以及總部在倫敦的公司面臨的稅收和監管政策的不確定性,很多金融業的工作可以供紐約爭取。
近期,紐交所外,交易員們在觀看一場慈善籃球比賽。人工通過電話進行交易的方式已經被快速的電腦交易取代了。圖片版權:Todd Heisler/《紐約時報》
專家列舉了巴黎、盧森堡和法蘭克福替代倫敦的可能,但達德利說,“紐約才是人們遷移的最終目的地,這座城市可以輕易地吸收這些新工作。”
紐約也有一些細分市場的雇員數量在快速增長,比如創造新工作來為銀行和經紀人開發軟件和應用、利用算法和人工智能設計交易戰略的金融科技領域。
“紐約已經成為了世界金融科技創新的領頭羊。它之所以超越硅谷,是因為這些創新企業服務的對象就在紐約,地理位置上的接近非常重要,”沃雷爾說道。
1980 年代奧利弗·斯通(Oliver Stone)導演的經典電影《華爾街》里表現的擁擠交易席位,或者麥克·劉易斯(Michael Lewis)著作《說謊者的牌局》(Liar’s Poker)中描述的場景已經是過去的景象了,并不是所有人都懷念當年。
確實,1986 年加入高盛、供職超過 20 年的經濟學家達德利就對華爾街現在更平穩的發展曲線沒什么意見。
“如今的金融服務業正處在不錯的位置。它不再像 2005 年或者 2006 年那樣刺激了,我不認為大家會想要回到那個時期。如果能創造一個更穩定的美國經濟,那我寧愿要一個更無聊的金融業。”
州審計官員迪納波利承認,在金融危機過后的近十年里,華爾街在某些地方還是不受歡迎。但哪怕大銀行比以前雇傭了更少的大學碩士,他們發出的高薪水依然對城市和紐約州的居民有好處。
“民眾對華爾街有著復雜的看法,但不管是愛是恨,華爾街仍然是城市經濟的重要部分。我們希望紐約能一直成為全球金融的首都,”迪納波利說道。
翻譯 熊貓譯社 Harry
題圖來自 Flickr@James & Vilija
? 2017 THE NEW YORK TIMES
責任編輯:海凡
- 紐約秋季拍賣將開啟:私人珍藏達芬奇畫作估值一億美元2017-11-06
- 外媒揭秘紐約恐襲案嫌犯賽波夫:抽簽獲美綠卡 作案后竟表“幸福”2017-11-03
- 萬圣節驚魂事件后續 紐約萬圣節大游行照舊!2017-11-02
- 紐約遭遇恐怖襲擊兇手身份曝光 特朗普怒批:病態的瘋子!2017-11-02
- 刻意選擇萬圣節!FBI:紐約恐襲嫌犯塞波夫蓄意在群體性節日行動2017-11-02
- 美國紐約發生卡車撞人恐怖襲擊已致8死 嫌犯被捕2017-11-01
- 紐約卡車恐襲嫌犯賽普夫個人資料 自烏茲別克斯坦赴美2017-11-01
- 留學生在美國工作變難 工簽批準率創十年新低2017-10-26
- 福建省出臺推進普惠金融發展實施意見2017-10-14
- 福州全面部署第20號臺風“卡努”防御工作2017-10-14
- 最新科技數碼 頻道推薦
-
被國產手機打趴!三星手機在國內市場份額狂降2017-11-14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