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合肥5月11日電 (記者徐靖、田先進)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及其同事彭承志、陳宇翱、印娟等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次實現了地球上相距1200公里兩個地面站之間的量子態遠程傳輸,向構建全球化量子信息處理和量子通信網絡邁出重要一步。
利用量子隱形傳態來實現遠距離量子態傳輸,是構建量子通信網絡的重要實現途徑之一。但在實現中,量子糾纏分發的距離和品質會受到信道損耗、消相干等因素的影響。如何突破傳輸距離的限制,一直是該領域重要研究目標之一。
隨著“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的成功發射,潘建偉團隊首先實現了千公里的雙站糾纏分發,“墨子號”平臺為量子通信實驗提供了寶貴的糾纏分發資源。
為了克服遠距離湍流大氣傳輸后的量子光干涉難題,實驗團隊利用光學一體化粘接技術,實現了具有超高穩定性的光干涉儀,無需主動閉環即可長期穩定。結合基于雙光子路徑—偏振混合糾纏態的量子隱形傳態方案,在云南麗江站和青海德令哈地面站之間完成了遠程量子態的傳輸驗證,并且在實驗中對6種典型的量子態進行了驗證,傳送保真度均超越了經典極限。
責任編輯:莊婷婷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墨子號”實現1200公里地表量子態傳輸新紀錄2022-05-07
- 精彩!這段“星路歷程”只有80秒,信息量卻很大2017-08-16
- 現實版超時空傳送?墨子號完成最難實驗 量子隱形傳態是什么?2017-08-10
- 最新科技前沿 頻道推薦
-
新一代人工晶狀體研究成果 獲ASCRS發布2022-05-1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