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莊嚴宣告:“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明確了我國現代化建設必須堅持的方向和要求,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嶄新篇章指明了前進方向,具有深厚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
◆理論邏輯:深刻認識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意義
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國共產黨關于民族復興和人類進步命題的深刻思考和理論創造,是對馬克思主義學說的創新與發展,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實踐意義和世界意義。
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學說。中國共產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明確將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任務。黨的二十大報告全面闡釋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本質要求、戰略安排、重大原則等重大問題,深刻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課題,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彰顯了社會主義的生機與活力,標志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飛躍。
擘畫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宏偉藍圖。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帶領中國人民圍繞什么是現代化、怎樣建設現代化進行艱辛探索和不懈奮斗。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中國共產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心任務和分兩步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安排,重點部署未來五年的主要目標任務,吹響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號角。
提供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中國方案。歷史條件的多樣性決定了各國道路選擇的多樣性,實現現代化必須探索符合本國實際的發展道路。黨的二十大報告全面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既具有人類現代化的普遍特征,又彰顯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意蘊。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改變了長期以來西方現代化模式占主導地位的格局,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促進世界文明進步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歷史邏輯: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
實現中國現代化,是近代以來幾代仁人志士的不懈探索和奮斗目標,不論從物質層面還是制度層面,都沒有找到適合中國的現代化道路。以新文化運動為起點,以五四運動為標志,中國先進分子開始探索思想文化層面的現代化,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掃清了障礙,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義無反顧地承擔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重任。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為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偉大斗爭中,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把實現中國現代化作為一項十分緊要的任務。在黨的七大上,他鄭重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要“在若干年內逐步地建立重工業和輕工業,使中國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面對“一窮二白”的困難局面,制定實現工業化的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展社會主義改造,提出“四個現代化”的偉大目標和“兩步走”的戰略步驟:第一步“建立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首次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概念,強調“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并創造性地使用“小康社會”一詞來描述中國式的現代化。以江澤民同志、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形勢變化,不斷調整和完善中國現代化的道路、戰略和目標,將經濟、政治、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總體布局發展為包含社會建設在內的“四位一體”總體布局,并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重新對中國現代化發展藍圖作出頂層設計和系統謀劃,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提出“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新四化”目標,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命題,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黨的二十大提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并再次明確“兩步走”的戰略安排,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21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從而開辟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境界,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實踐邏輯: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福建貢獻
福建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實踐地。黨的十八大以來,福建省委省政府團結帶領全省人民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大力傳承弘揚習近平同志在閩工作時的重要理念、重大實踐,不斷推進福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全省地區生產總值連跨3個萬億元臺階,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跨3個萬元臺階。新時代新福建建設生動實踐充分證明, 要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定不移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在黨。必須始終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把黨的領導落實到黨和國家事業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忠誠擁護“兩個確立”,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牢記“國之大者”,不斷強化黨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主心骨”作用,確保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始終沿著正確的政治方向前進。
必須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超越,在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上取得更大進步。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必須緊緊抓住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這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堅持創新驅動,著力發展實體經濟,加快先進制造業強省和高水平創新型省份建設,做大做強做優數字經濟、海洋經濟、綠色經濟、文旅經濟,實施新時代山海協作,推進區域協調發展、鄉村振興和老區蘇區振興發展,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奠定更加堅實的物質基礎。
必須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在服務融入新發展格局上展現更大作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我國經濟現代化的路徑選擇。福建是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節點、重要通道,要充分發揮地理和政策疊加優勢,強化通道樞紐功能,以僑為“橋”,緊密連接國內國際兩個市場,促進內需外需協調發展,推動更多的優質要素、高端要素、創新要素在福建集聚,讓更多的“福建制造”“福建創造”“福建服務”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推進更深層次改革,積極開展具有福建特色、全國影響的首創性、差異性改革探索,打造便民惠商的“便利福建”;推進更高水平開放,全面深化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建設,塑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進一步彰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優越性。
必須努力促進和服務祖國統一大業,在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上邁出更大步伐。祖國完全統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兩岸融合發展是民心所盼、大勢所趨。要加快建設臺胞臺企登陸第一家園,堅持以通促融、推動應通盡通,堅持以惠促融、落實惠臺利民,堅持以情促融、深化民間交流,繼續率先同臺灣同胞分享發展機遇,完善臺胞臺企在閩享受同等待遇政策體系,增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讓更多臺灣同胞從兩岸融合發展中獲利受益,切實增強臺灣同胞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參與感、獲得感和幸福感。
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創造高品質生活上實現更大突破。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根基在人民、主體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要堅持人民至上,站穩人民立場,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創造,圍繞全生命周期強化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積極探索共同富裕的實現路徑,推動高質量發展與高品質生活相互促進,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讓人民生活更殷實、更安康、更舒適、更幸福,凝聚起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偉力。
(執筆:中共福建省委黨史方志辦)
責任編輯:趙睿
- 最新時政新聞 頻道推薦
-
習近平在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2022-10-25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