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品被指系贗品,網友稱對自己說過的話負責
剛開館沒多久的重慶大學博物館很快被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10月14日,一篇發表在個人微信公眾號的文章迅速躥紅,網名“江上”的作者在文中以戲謔的筆法,直指重慶大學博物館展出了大量贗品,并附上了展品和真品的對比圖片。
作者在文章中介紹,展廳內人跡寥寥。“改裝版銅車馬體量碩大,通體錯銀。在馬的造型和車的制式上,完全模仿秦始皇陵銅車馬中的一件,盡管型制有些別扭,做工頗感粗糙,細節也不怎么講究。”“電鍍金鑲人工合成綠松石以及不知名合成寶石的烏龜,把電鍍工藝和人造寶石的歷史向前推進了兩千多年。”“三彩掛藍,價值連連,展出的一件(唐三彩女俑)大到沒朋友的三彩肥婆不僅掛藍,掛的還是現代才有洋藍,比圓珠筆涂的還藍。那張柿餅臉,那雙斗雞眼,也大大突破了唐代審美的下限。”
文章同時質疑館內還有仿制后母戊鼎的“商代獸面紋牛鼎”;造型來自平朔秦漢墓或海昏侯墓、高達一米多的“漢代雁魚銅燈”;仿制南京博物館元青花梅瓶的罐子;仿制國家博物館鮮于庭墓駱駝載樂俑的陶俑等藏品。對于文章提到的博物館耗資670萬的數據,“江上”介紹,那是他在自媒體上看到的,但現在那篇文章找不到了。
“江上”直言,這些仿制品不僅工藝粗糙,而且顛覆文物常識,不僅行家看了會直搖頭,連普通參觀者也會發現破綻。
10月14日晚,澎湃新聞記者撥通網友“江上”的電話。“江上”表示,他已經退休,平時就有收藏的愛好,也經常在網絡上發表對藝術品收藏的見解和看法。起初他沒有注意到重慶大學博物館,是聽收藏圈子去看過的朋友說,里面展品的問題比較明顯,這才引發了他的興趣,便前往實地參觀,“就我所看到的展品,應該都不是真品,破綻太明顯了。我是憑自己的收藏經驗得出的結論,在此之前也不認識吳教授。如果是仿制品,博物館應當注明,這也是博物館界通行的做法。但我在重慶大學博物館沒有看到展品標簽上有明確注明是仿制品。”
還有一點令他感到不解,在門口登記入場時,保安就和他強調,館內的所有藏品不得拍照。進館后,他仍堅持拍照,并對安保人員表示,自己是收藏愛好者,看展拍照也是自己的習慣,安保人員放松了警惕,他才得以拍下了微信文章中的展品照片。
文章發出后,當晚即突破了10萬+的閱讀,各類網絡平臺上,網友們的評論也非常踴躍。“想過有一定的影響,但沒想到會這么轟動。有網友給我留言,希望我一定要堅持住。可能是我說了他們想說但沒說出來的話吧。”“江上”表示,他對自己說過的話負責。
事件發酵后,一位曾供職于國內知名博物館的權威文物專家15日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表示,不能說重慶大學博物館展覽的展品百分百是贗品,但至少從公布的展品圖片看,可以用“荒唐”二字作為評價,“這幾年不少大學都在建設博物館,這本來是好現象,但博物館有著嚴格的專業標準,比如,就接受捐贈而言,必須要過文物鑒定的這一關,因為博物館的收藏品必須是經得起推敲的,以故宮、上博等知名博物館而言,也向社會接受過捐贈,但如果鑒定是贗品,則一般不會接受,如果有收藏家堅持把整體收藏捐贈博物館,而且其中含有贗品,那么,這些贗品在展出時會進行學術標注,或者作為一種參考資料。”
責任編輯:陳錦娜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重慶幾號開學?重慶開學時間繼續延期了嗎?最新重慶2020開學時間通知2020-02-25
- 重慶三代感染病例占比明顯增高 2月10日出現2例四代感染病例2020-02-13
- 重慶一男子跳樓砸中路人怎么回事 詳細經過傷者最新消息2020-01-13
- 最新社會新聞 頻道推薦
-
北京新增6例境外輸入病例怎么回事?北京新增62020-03-11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