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考古中國”2020重大項目集中討論了河北康保興隆遺址、浙江余姚井頭山遺址、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陜西石峁文化及寨山石城遺址等5項新石器時代的重要考古新發現。
這兩年,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重大新發現不斷,從各個方面顛覆著我們過去的認知。河北康保興隆遺址年代距今8500—5200年,四個時期的遺存堆積復雜,第一至三期遺存及周邊其他同類遺址代表了一種新的考古學文化,具有填補壩上地區史前考古空白的價值。排列有序的房址,長期沿用,反復擴建,結合室內葬的發現,為全面探討聚落組織,信仰習俗等創造了條件。遺址中發現的豐富動植物遺存,為探討此特殊環境地帶農業的發生及當時生業結構,為復原當時的環境均提供了可能。浮選發現的距今7700年左右的炭化黍,是目前有直接測年數據的最早炭化黍實例之一,是中國北方地區粟黍馴化和旱作農業起源的重要證據。
浙江余姚井頭山遺址年代距今8300—7800年,是中國沿海地區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海岸貝丘遺址,也將長江下游河姆渡文化提前了上千年。考古發現食物儲藏坑、露天燒火坑、生活器具加工制作區等,出土豐富的海生貝殼、漁獵動物骨骸和陶器、木器、編織物等,顯示出濃厚的海洋文化特征,是中國海洋文化考古和海洋環境研究的重大突破。
山西襄汾陶寺遺址考古工作已經持續40年,近期考古重點確認了宮城內最大的宮殿建筑,面積近8000平方米,是迄今發現史前時期最大的夯土建筑基址。基址上部發現2座宮殿及其附屬建筑、庭院和疑似廊廡遺跡,整體布局規整、結構復雜,豐富了陶寺都邑的性質與內涵,對推動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中國等重大課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考古工作歷時6年,確認了譚家嶺城址、印信臺大型祭祀區、譚家嶺高等級斂玉葬、三房灣專業制陶作坊等重要遺址區。出土大量玉器等文物,初步勾勒出距今5900—3800年間石家河遺址群聚落演變過程,為深入了解石家河遺址群的宏觀結構與組織分層提供了堅實的支撐,進一步揭示了長江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生產專業化與社會分層化的總體趨勢。
石峁遺址周邊石城聚落調查取得新進展,新發現龍山時代石城20余座,遍及榆林地區黃甫川、佳蘆河等黃河一級支流流域,面積從數千平方米到400萬平方米不等,規模差異明顯,其中府谷寨山石城約60萬平方米,屬于石峁文化的二級聚落。發現21座石峁文化墓葬,形制特征鮮明、器物組合典型、等級區分明顯,彌補了石峁遺址墓地被嚴重盜掘的缺憾,填補了石峁文化研究的空白。
“考古中國”重大項目一直重點關注中國境內人類起源、文明起源、中華文明形成、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和發展、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等考古項目,以持續、系統的考古工作,不斷加深對中華文明悠久歷史和寶貴價值的認識。
《 人民日報 》( 2020年10月09日 20 版)
責任編輯:趙睿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2020-09-30
- 聯播+丨中國建設怎樣的考古學 習近平這三個詞傳遞滿滿的自信2020-09-30
- 時政新聞眼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為何選了這堂“冷門”課?2020-09-30
-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
2020中國網絡媒體論壇在上海開幕2020-10-09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