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疫情防控工作的全面展開,醫療物資緊缺成了一個焦點、難點和痛點。主要承擔捐贈物資接收、發放的紅十字會也成了輿論關注的焦點。總臺記者1月31日到武漢市紅十字會進行了探訪。
在湖北武漢市勝利街162號的武漢市紅十字會,一輛卡車停在門口,志愿者正在往車上裝運醫療物資。
志愿者介紹,一樓有一個很小的倉庫,只能暫時存放少量貨物,大量捐贈物資必須集中轉運到位于武漢市漢陽區四新南路的國際博覽中心A館的倉庫。
△在紅十字會的墻上,貼著一張《武漢市紅十字會捐贈工作指南》,指南上有這樣的文字:直接到倉庫捐贈,可辦理一切手續。
記者隨后來到武漢市漢陽區四新南路的國際博覽中心A館。在這里,記者看到,原來的展館被臨時征用為倉庫,堆放著一些貨物。
愛心捐贈總量大,但為何總不夠用?
在倉庫門口,武漢市常務副市長胡亞波正在現場指揮調度貨物緊急派送工作。
胡亞波:現在問題的核心是要想辦法精準配送,提高效率。其實在飛機上就把很多單子精準分到各個醫院,但現場一看發現有些貨物不是我們要的,有些貨裝得不規范。建這個倉庫就是希望能夠有計劃,不能老是等米下鍋。
記者:醫院要把自己的需求報上來嗎?
胡亞波:不僅它報,現在我們還有一個工作隊伍,在每個醫院具體精準地核查。保證的是這樣幾個渠道:第一,定點的12家醫院是重點,金銀潭、漢口醫院這些定點醫院是重中之重,一定要保它的運轉;第二,保4家直屬醫院,同濟、協和、人民、中南,定點捐助我們也不反對,但是得記賬,不能重復配送;第三,還有61家發熱門診;第四,現在大量立足于社區衛生院接診。
如果還有余地,就要考慮接送病人的司機、處理醫用垃圾的工人,甚至包括處理遺體的人等,所有的環節現在需要的量還是非常大。
雖然已經反復向社會發布各種公告,需要什么、是什么型號,都很具體。但是畢竟隔行如隔山,所以大量捐贈物資都是民用的。現在醫院里面也有這個問題,一方面需要的東西進不來,另一方面醫護人員不需要的東西堆積如山。民用的也可以,我們現在要物盡其用,醫護人員不能用的口罩社會民眾可以戴。這場戰役來得太急了,保證城市供水、供氣、供電、供菜等一線工作人員,他們也需要適當的防護,所以現在需要量還是比較大。
記者:要達到科學調配,其實還是需要一點時間?
胡亞波:它是一個最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了方方面面,我們的力量還是不夠。
倉庫中為何堆放了如此多物資?
據介紹,這個展館是1月24日下午定為武漢市捐贈物資臨時倉庫的,當天晚上就已騰空備用。 現場有工作人員介紹,之所以在疫情防治一線醫療物資如此緊缺的情況下,此地依然堆放了如此多的物資,是因為這里的一部分物資是定點捐贈,還有相當一部分不符合醫用標準。
在倉庫的一側,堆放著一箱箱洗衣液、消毒水。在一堆明顯是海外捐贈的物資前,有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些紙箱里都是潛水鏡,因為有孔洞,不能替代護目鏡使用。
記者采訪過程中,看到先后有身穿同濟醫院和協和醫院工作服的人員在現場領取物資。一位身穿協和醫院白大褂的工作人員被請去開箱檢查一些物資是否符合醫用標準。現場工作人員介紹,他們都是此次臨時被抽調到倉庫來工作的,不具備鑒別哪些物資能夠醫用的專業知識。
展館的一個角落現在被改造為辦公室,有工作人員在登記造冊。現場工作人員介紹,每一筆物資入庫、出庫都有詳細登記,他們根據市衛健委提供的計劃發放這些物資。
按最緊缺的情況分配物資
在現場,記者見到幾位前來領取物資的醫療機構工作人員。一位自稱是武漢市第六醫院的工作人員直接向常務副市長胡亞波說出了自己的擔心。
醫院工作人員:我是六醫院的,六院在市級醫院里面不是很出名,但還是要考慮到我們的分配。
胡亞波:我們第一按接的病人數,第二按病重和危重人員。一個醫生要照顧20個還是30個病人,然后一個醫生要配幾個護士,這是一班,一天至少三班倒,每一班至少需要一套服裝,我們是按最緊缺的情況在配。
現場未見紅十字會工作人員
因紅十字會已成為輿論焦點,采訪時記者明顯感受到現場工作人員的壓力和對媒體的防備。記者始終沒有在現場見到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一位從其他部門抽調來的工作人員私下說,紅十字會幾十年沒打大仗了,一打仗就有點亂。
責任編輯:林晗枝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
長沙市文旅廣電局長“拍了拍”你并為你展開一2020-08-1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