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標準“含金量”不盡相同
由于各地經濟發展情況不一,各地最低工資標準存在差異。以31省份第一檔最低工資標準為例,上海以2480元/月居首位,青海最低為1500元/月,安徽次低為1550元/月。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各省市最低工資標準的“含金量”不盡相同。
首先,對于是否包括職工本人繳納的各項社保和住房公積金,各地規定不一。據安徽人社廳消息,全國31省份發布的最低工資標準,北京、上海、安徽不包含個人繳納的社會保險費和住房公積金,其他28個地區發布的均包含個人繳納的社會保險費和住房公積金。
另外,由于各地經濟發展情況不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生活成本等方面均存在差異。以第一檔最低工資標準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簡單對比可以發現,部分省份最低工資標準超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部分省份兩者差距則較大。
例如,河南、貴州、西藏、甘肅、新疆等地,第一檔最低工資標準均超過當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三種“工資”你都了解嗎?
“最低工資標準”“企業工資指導線”“平均工資”,這三種經常見諸報端的“工資”和我們有什么關系呢?
最低工資標準
,是指勞動者在法定工作時間或依法簽訂的勞動合同約定的工作時間內提供了正常勞動的前提下,用人單位依法應支付的最低勞動報酬。省、自治區、直轄市范圍內的不同行政區域可以有不同的最低工資標準。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董克用對中新經緯客戶端表示,最低工資標準是根據一套嚴密的公式計算出來的。如果標準過低,一些低收入勞動群體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如果標準過高,會引發企業人力成本壓力增加,若造成企業虧損甚至關閉,最終吃虧的還是勞動者,所以只有適合當地的情況才是關鍵,才是可持續的。
值得一提的是,伴隨最低工資標準的上調,與之相掛鉤的失業保險金標準、有關就業補助標準、工傷保險相關待遇標準等也將作出相應上調。
企業工資指導線制度
,是政府對企業工資分配進行宏觀調控的一種制度,是企業開展工資集體協商的基本依據。由基準線、上線(又稱為預警線)和下線構成。
企業工資指導線并非是強制性要求。因為企業工資指導線是政府向企業發布的年度工資增長水平的建議,屬于指導性信息,并不具備強制約束力。
如云南人社廳在解讀文件中指出,企業工資指導線屬于指導性信息,不具強制約束力。其主要功能是引導企業在生產發展、經濟效益提高的基礎上,合理控制人工成本,為企業與職工開展工資集體協商以及企業自身合理確定工資增長水平提供參考依據,引導協商結果與社會經濟發展及企業經濟效益增長相協調,以實現職工工資的正常增長。企業工資指導線也是對國有企業實現工資總額管理的重要手段,國有企業在嚴格執行工資效益聯動有關政策規定的前提下,應參考工資指導線合理確定工資水平。
平均工資
,是一項反映工資總體水平的指標,指企業、事業、機關單位的職工在一定時期內平均每人所得的貨幣工資額。它不同于每一個人的具體工資水平。
統計部發布平均工資數據后,有人感覺自己的工資并沒有那么高,有網友吐槽“工資被平均”“拖后腿”了。
對此,黑龍江統計局發布的《關于“平均工資”統計指標的解讀》指出,統計部門發布的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它是反映不同地區、不同行業勞動力用工成本的重要指標;反映國民收入初次分配,制定收入分配政策的重要依據;保險政策征繳、發放的基礎數據;是分析比較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人工成本競爭力的重要指標。
解讀還稱,平均工資反映的是稅前工資。公眾對工資收入的感覺往往是依據拿到手的實發工資,但統計部門統計的工資是稅前工資。另外,平均工資不等于個人工資,不能簡單拿個人工資與總體平均工資進行直接比較。平均工資是反映工資總體情況的指標,是由統計部門根據每個單位上報的數據匯總計算得出的平均概念。
解讀還指出,由于各單位所處行業、所在地區和經濟效益的不同,各單位的工資水平有高有低,高于總體平均工資的單位覺得數據偏低,低于總體平均數的單位覺得數據偏高。實際上,工資和收入一般呈現正偏態分布平均值往往偏離并高于一般水平,即大多數個體數據低于平均值。
責任編輯:林晗枝
-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
青驕第二課堂登錄平臺入口2019 青嬌第二課堂2019-11-21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