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國家衛健委就“敬老月”相關情況召開新聞發布會,會上,談及老齡化社會的發展機遇,專家學者提出,大力發展老齡產業有利于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使老齡產業成為未來國民經濟的“動力產業”之一。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是中國一項長期性戰略任務,老齡化社會應把握哪些發展機遇也較為引人關注。
“人口老齡化最快發展的時期恰恰是勞動力供給最為豐富的時期。”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原新解釋,從現在到2050年,中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從2.5億增長到接近5億,將近翻一倍。與此同時,15到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從現在的9.1億減少到7.2億,比較改革開放初期1978年的勞動總量多1.8億,勞動力供給依然豐富。
同時,原新表示,中國人口綜合素質也正大幅度提升。他提出,健康條件的改善使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7歲,嬰兒死亡率降到6.1‰。以上兩項指標基本超過中高等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同時,15歲以上的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9.6年,受普通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達到總人口的12.5%。20到29歲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占34%左右,進步顯著。
在原新看來,老年人力資源開發潛力也同樣巨大,健康壽命的延長對老年人口的經濟參與提供了基本保障。
對此在老齡產業發展方面,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陸杰華也認為,大力發展老齡產業不僅有利于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同時也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一項戰略選擇,更是改善民生、滿足老年人物質精神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
他提出,老齡產業是為滿足老年人特殊消費需求而由市場提供產品和服務的生產部門和企業的集合,如專門為老年人提供生活用品、輔具、醫療、康復、住宅、教育、娛樂、咨詢等產品和服務的生產部門和企業。
陸杰華表示,老齡產業發展應當以“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為基本目標,以“全面、多樣、高質量滿足老年人需求”為根本宗旨。他提出,應穩步推進中國老齡產業快速健康高質量發展,使老齡產業成為未來我國國民經濟的“動力產業”之一。
此外,在做好老齡人口保障工作方面,國家衛生健康委老齡健康司司長王海東介紹,截至目前,全國共有近4000家醫養結合機構,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建立簽約合作關系的有25000多對。全國養老院以不同形式提供醫療服務的比例達90%以上。老年友好社會環境進一步優化,老年人享受到越來越多的優待和優惠服務。
責任編輯:林晗枝
-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
新版醫保目錄1月1日起實施 70種藥品降價6成2019-12-31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