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現在仍有許多家族愿意花費數萬元用木活字修族譜,除了傳統的宗族理念和溫州地區用活字修族譜的民俗,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用活字印刷出來的族譜可以保存上百年不褪色。所以,印刷也十分重要。潤版次數、添墨多少,不同天氣、不同材質和產地的紙張等,都對最終印刷的成品有影響。鏡頭下,王超輝先拿一把粗棕刷蘸上墨汁,在字模上反復涂刷,將一張宣紙覆在上面,接著用另一把鬃刷在吸滿墨汁的字模上來回掃動,待紙張泛出均勻墨跡,揭開宣紙,撲面而來的墨香、典雅大氣的老宋體字、端莊古樸的版式,讓見慣電腦排版印刷的斗魚網友們眼前一亮。
2008年,木活字印刷術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0年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是,根據相關調查顯示,如今能夠掌握全套木活字印刷技藝的不到20人,再經各級政府認定,最終確認的木活字印刷技術傳承人只有11位,并且年齡都在60歲以上。張頤武告訴斗魚網友,木活字印刷傳承至今,已經不單純只是保留一項傳統技藝,更大的價值在于記錄了人類文明發展的起源,記載了這一地區深厚的宗族文化、民俗文化,也向世界證實了中國印刷術發明和廣泛應用的歷史,是中華民族不可多得的文化歷史瑰寶。(光明網記者彭揚)
6月至8月,由中央網信辦移動網絡管理局指導,在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大力支持下,光明網、斗魚直播等聯合主辦的“致 非遺 敬匠心”大型系列活動將推出30余場主題互動直播,去到湖北、安徽、浙江、江蘇、福建、上海、廣東、云南、陜西等多個省市自治區,深入非遺文化發源地,走近非遺技藝傳承人,通過創新的直播形式,吸引更多民眾尤其是年輕人關注我國璨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讓非遺不再束之高閣,而是“活”在大眾身邊。
30余場直播將涉及中國端午節、中國桑蠶絲技藝之云錦、古琴藝術、酒釀造技藝、粵劇、昆曲、福建南音、雕版印刷技藝、同仁堂中醫藥文化、木活字印刷術、中國篆刻、皮影戲、宣紙傳統制作技藝、中國剪紙、浙江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龍泉寶劍鍛制技藝、秦腔、中醫針灸、中國桑蠶絲技藝之蜀繡、川劇、青城武術、京劇、珠算、二十四節氣等多個非遺項目。直播過程中,除了有非遺傳承人及專家的講解外,網友將可以跟著主播的鏡頭,實際感受各項傳統技藝的體驗過程,參與互動的網友還將有機會獲得非遺傳承人贈送的小禮品。
責任編輯:楊林宇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
內鬼盜賣公民信息斂財路徑起底 1人銀行信息602017-11-3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