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后,寒假將盡,家住華北某市的賈女士才松了一口氣:“孩子的家庭作業終于做完了!”女兒在一所重點小學讀三年級,一項作業是“讀《時事畫報》電子書,總結三件大事”,“找了半天發現這是清末的報紙,里頭是政治漫畫,還用了廣東方言。”賈女士說,“別說孩子,家長讀起來也費勁。”
素質教育被倡導多年,很多學校特別是重點學校告別了“題山文海”,轉為“個性十足”,一方面的確在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另一方面,一些學校家庭作業劍走偏鋒、忽略孩子實際的情況并不鮮見,家庭作業漸漸成為“家長”作業。
微信作業煩惱多
“解得了方程,教得了幾何,小學一年級的家庭作業卻不會做。”云南某高中數學老師施先生說起兒子的作業,直呼“太難了”!
難住施先生的多是手工作業。“有次老師要求用廢舊塑料瓶制作一輛會動的小汽車,后來還讓用一副撲克牌做一件衣服。”施先生說,“說是讓家長配合著孩子完成,可是這樣的作業難度太大,最后就成了家長做,孩子根本無法參與。”
即使是作業簡單,也少不了煩惱。賈女士曾幫女兒一起畫手抄報,被老師表揚后貼在班級墻上,第二次讓女兒自己畫,結果做得不太好,沒有被表揚,孩子就傷心了。
如今,還有一種作業叫“微信作業”,一些老師要求學生每天在班級微信群里“打卡”交作業。“讀拼音、背單詞、說感受等等,都能被布置成微信作業。每天都要給孩子錄制語音和視頻。”談起“微信作業”,家住北京的文女士不免有些無奈,“群里每天都會刷屏。看到別的孩子早早完成作業,手慢的學生怕被批評只能求助家長。”
課業超前成負擔
賈女士記得,孩子剛上一年級后的第一個周末,老師留的作業是“小小啄木鳥”——從書報雜志或路牌標語中尋找錯別字,然后拍照打印。
“孩子字還不認識多少,更別提要找錯別字。”整整兩天,賈女士四處搜尋,好不容易發現一家收廢品的門面公告上有個錯別字,如獲至寶地拍下來,才交上了作業。
她說,學校要求“前置性學習”,比如語文,每篇課文講之前就要孩子先掌握字詞、抄寫佳句、組詞造句、歸納中心思想……孩子不會,輔導重任自然都落在了家長肩上,這樣各科的要求加起來,作業常常要做到晚上10點鐘以后。為了不讓孩子過于勞累,過難的作業只好家長代勞。
“現在縮短了在校時間,實際上有的老師在課堂上只教個大概,重頭戲都留在家庭作業里,需要家長來輔導孩子完成。”山東的楊老師也有切身體會。
關系錯位需警醒
“我們也有苦衷。”云南省昆明市某幼兒園的鄒老師對記者說,“布置手工作業的初衷是鍛煉孩子的創新和動手能力,促進孩子與家長間的感情,家長自己包攬,雖然又快又好,卻失去了作業的意義。”
“有些家長比賽似的去完成孩子作業,看到那么精美的作品,我也不知道應該表揚還是批評。”鄒老師說,“孩子的作業千萬不能越俎代庖,多鼓勵、多示范,讓孩子自己完成。”
“每個年齡的孩子應該做那個年齡能承受的作業。”賈女士說,希望學校能少點“超前意識”,讓孩子做作業能學在其中、享受其中。
對此,業內專家指出,素質教育要從學生實際出發,首先要發揮好課堂的作用、承擔好教師的角色。將教育的責任以作業的形式轉嫁給家長,是一種關系錯位。學校應加強與家長、學生之間的溝通,別讓家庭作業成了無意義的負擔。
責任編輯:肖舒
- 家長焦慮“無處安放” 家庭作業豈能成為“家長作業”2017-10-26
- 要求家長改作業、幫忙值日 家校合作還是責任轉嫁?2017-10-13
- 浙江一小學叫停“家長簽字”引熱議 福州大多數小學有此要求2017-09-20
- 福州城區小學隨遷子女入學8月23日起網絡報志愿2017-08-22
- 騙子冒充班主任發木馬病毒短信 溫州多位家長被騙20余萬2017-08-21
- 福州開展“悅讀暖家”親子閱讀 1500個家庭參與2017-08-18
- 奧賽培訓再次“火熱” 參加集訓成一種“榮耀”2017-08-07
- 暑期安全:網絡安全、游學風險、心理疾患需關注2017-08-04
- 廈門3歲幼兒鼻孔腐爛發臭 竟是紐扣電池進入鼻腔2017-08-03
- 00后被指太嬌氣 專家解讀:“男孩嬌貴女孩漢”2017-08-01
-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
女子網購貨不對板 商家爽快退款還多退1萬?2017-11-1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