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中國古人將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統稱“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指導著傳統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是中國傳統歷法體系及其相關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際氣象界,這一時間認知體系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11月28日至12月2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下稱“委員會”)第十一屆常會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召開。當地時間11月30日上午,經委員會評審,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也是第31個列入代表作名錄的項目。
出席本屆常會的中國政府代表團表示,“二十四節氣”成功入選,既是教科文組織對該遺產項目的一致認可,也體現出國際社會對保護傳統知識與實踐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將文化融入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的重視。然而,“二十四節氣”的傳承和保護依然任重道遠,“我們將以此為一個新的起點,根據業已制定的保護計劃,與相關社區、群體和個人一道積極實施系列保護措施,認真履行各項義務和責任,讓更多的國家、社區、群體和個人認識、了解‘二十四節氣’這一知識體系及其實踐活動,并創造條件確保相關社區和群體在保護中發揮重要作用,同時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傳承與保護的行列中來,激發其積極性和自覺性,使‘二十四節氣’這一重要的文化遺產在當代社會文化生活中煥發出新的活力。”
為確保“二十四節氣”的存續力和代際傳承,在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的直接領導下,2014年5月成立“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組”,聯合制定了《二十四節氣五年保護計劃(2017—2021)》。河南省登封市文化館、內鄉縣衙博物館,湖南省安仁縣文化館(非遺保護中心)、花垣縣非遺保護中心等相關單位,將建立并依托二十四節氣傳習基地,開展相關調查、傳承和宣傳活動。以中國農業博物館和中國民俗學會為代表的社團群體長期從事“二十四節氣”的相關文獻、傳統知識及民俗實踐的保存和研究工作,分別負責征集、收藏、展示和研究、宣傳、弘揚等工作,承擔起專業機構和專業學會的責任。
2006年,“二十四節氣”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1年,九華立春祭、班春勸農、石阡說春被列入該遺產項目的擴展名錄;2014年,三門祭冬、壯族霜降節、苗族趕秋、安仁趕分社被列入該遺產項目的擴展名錄。
責任編輯:金林舒
- 圖說西藏的二十四節氣 美得不可思議2016-12-05
-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
快遞小哥撿到500萬是怎么回事?錢被誰領走?2017-04-1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