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臉書“數據門”丑聞 引發全球對社交媒體帝國的憤懣與憂慮
央視網消息:臉書用戶隱私泄漏丑聞,就像一部充滿爭議的話題性電視劇,吸引了全世界的關注之后,隨著臉書公司騰轉挪移的轉移視線,隨著扎克伯格帶有強烈名人效應的連消帶打,仿佛突然停播下映,留下一個未知的大結局,讓一眾看客只顧著看熱鬧之余,甚至都沒有反應過來。
用戶或許會因此事件大動肝火,但是走走停停之后,再度打開個人主頁瀏覽。就當一切都沒有發生過嗎?丑聞泄漏事件會不會開啟隱私保護的一扇大門?我們是否應該勇敢的推開這扇門,即使門后僅僅是無盡的未知,又或一頭可怕的怪物?
誰動了你的個人信息?
事件的起點始于2013年,劍橋大學學者Kogan開發了一款基于臉書,名為“這是你的數碼生活”的應用軟件,調查受訪者的使用習慣,有27萬人參與了這個調查。根據臉書彼時的隱私條款,Kogan不但獲取了27萬受訪者的用戶資料,還獲得了他們好友的資料,隨后Kogan將數據賣給了劍橋分析公司。事實上臉書已經意識到了存在的問題,在2014年悄悄的修改了他們的隱私條款。事件在2015年曝光后,臉書要求Kogan和劍橋分析雙方都刪除這些資料,本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原則,臉書以為可以告一段落的時候,有人爆料數據并沒有被刪除,劍橋分析公司甚至還和美國總統特朗普的競選團隊合作,數據被用在了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有可能影響到了選舉的公平性。
隱私泄露誰的責任最大?
Kogan收集數據,使用數據,甚至販賣數據,并不違反當時臉書的用戶隱私條款。劍橋分析公司購買數據后是否將其用于違法的行為,目前還沒有定論。目前確定他們違反的,或許僅僅是和臉書公司之間的一個相互信任,并沒有按照要求刪除數據。而臉書公司的隱私協議設置是否合理,事件在2015年首次曝光的時候是否有責任通知用戶,這些問題僅僅只能成為一個事后的討論。因為是用戶,是消費者,是我們給予了他們這樣的權利,去使用這些數據,即便是在我們不知情的情況下,哪怕是我們根本沒有弄清楚隱私條款是怎么一回事兒。這是一個未經發掘的領域,沒有太多法律的約束,走在前面的人,甚至可以去制定規則,作為用戶,享用到了臉書以鏈接全球之名帶來的便利,只能用出賣個人信息的方式獲取免費的服務,看起來我們只有去接受的份兒。難道是我們錯了嗎?錯在對大公司無底線的信任?難道我們只能在道義上譴責嗎?(央視記者 王萌)
責任編輯:金林舒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全國春運工作現場經驗交流會:研究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科技手段2019-04-03
- 海南將構建四級旅游大數據平臺2019-04-03
- 2019數字中國創新大賽分區決賽在滬舉行2019-03-28
- 最新國際新聞 頻道推薦
-
非裔女性首次成功當選美國芝加哥市市長2019-04-04
-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 AI畫筆勾勒戲曲新美學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