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皆吶喊
的確,從藝術史的觀點出發,勞埃德的想法是對的。在眾多展品中,一幅出自德國藝術家埃里希·黑克爾(Erich Heckel)之手的黑白木版畫,闡明了蒙克對表現主義者的影響。該畫創作于1917年,畫中是一個男人,他站在一塊令人膽寒的荒地上,他手托太陽**,仿佛要化成數道的光束迸發開去。黑克爾的此作,顯然是在向蒙克的1895年黑白平版印刷畫版《吶喊》致敬。在20世紀早期,該版《吶喊》是四個版本中最廣為流傳的一個。
然而,黑克爾并不是唯一一位受蒙克影響的表現主義藝術家。正是受到《吶喊》的啟發,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創作了《尖叫的教皇》(Howling Pope)系列作品。1984年,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利用絲網印刷技術,以豐富明亮的色彩,重制了一系列的絲網印刷版《吶喊》。
弗朗西斯·培根的《尖叫的教皇》靈感來自于《吶喊》,以及委拉茲開斯的教皇英諾森十世肖像(圖源:弗朗西斯·培根)
《吶喊》也恰恰是翠西·艾敏(Tracey Emin)歷史上最喜愛的畫作。1998年,艾敏還為此制作了一部視頻:她親身到訪挪威的一處峽灣,并在那里吶喊了整整一分鐘,而在整個過程中,攝像機的鏡頭始終停留在峽灣的水面上。而富有魅力的塞爾維亞行為藝術家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c),則曾呼吁奧斯陸當地的居民去當街吶喊,以表示對蒙克的敬意。在英國藝術家彼得·多伊格(Peter Doig)的另類畫作《回聲湖》(1998)中,一位幽靈警察用《吶喊》畫中人物的動作,緊抓著自己的腦袋。
我們可以認為,《吶喊》的最偉大之處不在于其對后世作品的影響,而是在于其超越藝術和歷史的界限,成為了流行文化的試金石。在歷史上,《吶喊》不僅被多次借鑒,還被制成漫畫以及諷刺作品。正因如此,相比于其作者蒙克,《吶喊》更被世人所知。
無論是動畫片《辛普森的一家》(The Simpsons),還是韋斯·克雷文(Wes Craven)的驚悚電影《驚聲尖叫》(Scream)系列中殺手所戴的幽靈面具,都受到了《吶喊》的啟發。也正是這些數不勝數的對于《吶喊》的借鑒以及參考,讓那些從未聽聞過蒙克的人們,也能認出《吶喊》一畫。而在奧斯陸,不同版本的《吶喊》在不同博物館中的兩次失竊(一次發生在1994年,另一次則發生在2004年),則以另一種方式,讓《吶喊》的名聲更廣泛流傳。
《吶喊》在流行文化中隨處可見:從《辛普森的一家》,到90年代《驚聲尖叫》系列中殺手所戴的幽靈面具都有其身影(圖源:帝門影業)
勞埃德表示,《吶喊》之所以能變得如此無所不在,是因為“它很容易就可以改編成漫畫,而這是其他畫作所不具備的特點。作為一個圖像,《吶喊》所表達的含義非常顯而易見。正因如此,畫中的其他部分常被省去,只留下最精髓的一部分,而這也意味著,你一旦看過這個圖像,便將過目難忘。如今,《吶喊》畫中的形象被應用在生活中各個方面:從手提包,到海報,再到杯子,總之,從我們所能想到任何東西中,都可以看到《吶喊》的身影。”
同時,我們很難很好地解釋《吶喊》所蘊含的那種世界性的吸引力。就勞埃德而言,《吶喊》是極為成功的,因為它標志著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發生在西方文化領域的重要轉變。勞埃德解釋道:“《吶喊》是體現歷史轉折點的畫作之一。《吶喊》標志著在19世紀的這個節點上,人類從過往安逸穩定的環境中解脫出來:過往的神以及各種風俗**慣、傳統都已不復存在,剩下的只有深陷存在主義危機中的悲慘的人類。他們面前的世界是一個他們難以理解的世界,他們唯一能感受到的只剩下恐懼。”
勞埃德補充道:“這種說法聽上去可能充滿負能量,然而這確實是眼下我們世界的狀態。而正是這種我們失去了所有與這個世界相連的精神支柱的感覺,將現代人從后文藝復興歷史中區分了出來。”
責任編輯:劉微
- 星空、吶喊等名畫也能畫咖啡上?這韓國男子火了2017-07-05
- 如何得到一張勇士配色的照片2017-06-15
- 上空驚現上帝之手 上帝之手是一種什么現象?還有什么奇特的云圖2017-03-27
- 高清:天津女排激戰川軍 張曉雅霸氣吶喊2017-03-04
- 澳洲天空現罕見“斑馬云” 云彩整齊景致出彩2017-01-13
- 最新國際新聞 頻道推薦
-
加夫婦42輛校車建“諾亞方舟” 作為核輻避難2017-11-14
-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 AI畫筆勾勒戲曲新美學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